了解汉字渊源 规范汉字书写
一、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
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二、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三、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四、汉字的形体
1、笔画: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
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下 十 2.先撇后捺:人 尺
3.从上到下:三 言 4.从左到右:仆 川
5.先外后里:风 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田 日
7.先中间后两边:小 办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衣 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我 瓦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句 压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边 廷
(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凶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用 同
(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医 匠
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类型见下表)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 | 例字 |
独体字 | 人 入 |
上下结构 | 忠 想 尘 是 笔 字 思 昌 蟹 岗 笑 雷 |
上中下结构 | 草 意 竟 暴 薯 慧 舅 赛 器 |
左右结构 | 明 从 相 请 珠 知 诚 钓 江好 刘 歌 唱 |
左中右结构 | 谢 树 锄 倒 搬 掰 辨 嫩 嗽 懒 湘 |
半包围结构 | 闪 这 凶 庆 句 医 风 历 匹 叵 |
全包围结构 | 团 图 囚 回 困 园 |
品字形结构 | 众 森 品 聂 磊 晶 |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偏旁 | 名称 | 例字 |
冫 | 两点水儿 | 次、冷、准 |
冖 | 秃宝盖儿 | 写、军、冠 |
讠 | 言字旁儿 | 计、论、识 |
厂 | 厂字旁 | 厅、历、厚 |
匚 | 三匡儿 | 区、匠、匣 |
刂 | 立刀旁儿 | 列、别、剑 |
冂 | 同字匡儿 | 冈、网、周 |
亻 | 单人旁儿 | 仁、位、你 |
勹 | 包字头儿 | 勺、勾、旬 |
厶 | 私字旁 | 允、去、矣 |
廴 | 建之旁 | 廷、延、建 |
卩 | 单耳刀 | 卫、印、却 |
阝 | 双耳旁去儿 | 防、阻、院 邦、那、郊 |
氵 | 三点水 | 江、汪、活 |
丬 | 将字旁 | 壮、状、将 |
忄 | 竖心旁 | 怀、快、性 |
宀 | 宝盖儿 | 宇、定、宾 |
广 | 广字旁 | 庄、店、席 |
辶 | 走之儿 | 过、还、送 |
土 | 提土旁儿 | 地、场、城 |
艹 | 草字头 | 艾、花、英 |
廾 | 弄字底 | 开、弁、异 |
尢 | 尤字旁 | 尤、龙、尥 |
扌 | 提手旁 | 扛、担、摘 |
口 | 方框儿 | 因、国、图 |
彳 | 双人旁 | 行、征、徒 |
彡 | 三撇儿 | 形、参、须 |
夂 | 折文旁 | 冬、处、夏 |
犭 | 反犬旁 | 狂、独、狠 |
饣 | 食字旁 | 饮、饲、饰 |
子 | 子字旁 | 孔、孙、孩 |
纟 | 绞丝旁 | 红、约、纯 |
巛 | 三拐儿 | 甾、邕、巢 |
灬 | 四点底 | 杰、点、热 |
火 | 火字旁 | 灯、灿、烛 |
礻 | 示字旁 | 礼、社、祖 |
王 | 王字旁 | 玩、珍、班 |
木 | 木字旁 | 朴、杜、栋 |
牛 | 牛字旁 | 牡、物、牲 |
夂 | 反文旁 | 收、政、教 |
疒 | 病字旁 | 症、疼、痕 |
衤 | 衣字旁 | 初、袖、被 |
春字头 | 奉、奏、秦 | |
罒 | 四字头 | 罗、罢、罪 |
皿 | 皿字底 | 盂、益、盔 |
钅 | 金字旁 | 钢、钦、铃 |
禾 | 禾木旁 | 和、秋、种 |
癶 | 登字头 | 癸、登、凳 |
两点水的字有什么米 | 米字旁 | 粉、料、粮 |
虍 | 虎字头 | 虏、虑、虚 |
竹字头 | 笑、笔、笛 | |
足字旁 | 跃、距、蹄 | |
注: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名称,本表只取较为流行的一种。
〔你知道吗〕
冫——两点水,是古代的“冰”字。所以,凡两点水的字都与冷有关。如冷、冻、凉等。
宀——宝盖儿。“宀”在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作mián。因为它的形状像屋子,所以,带有宝盖儿的字大多与房屋、居住有关。
冖——秃宝盖儿。古代是个独体字,读mì,是覆盖的意思,即以巾盖物。所以,部首为秃宝盖儿的字,都与覆盖的意思有关,如冠、幂等。
厂——厂字旁,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ǎn。《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住。所以,部首为厂字旁的字大多与居住有关,如厅、厦、厨等。
4.偏旁部首
合体字的偏旁各有一定的位置。偏旁相同,部位不同,有的可能就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汉字。
有一个汉字谜语是这样说的:“一木口中栽,非困又非呆,若是把杏念,趁早别来猜。”答案是“束缚”的“束”字。这个谜语就形象地反映了偏旁位置的改变而导致产生不同汉字的现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