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兰形象内涵的⼥性主义解读-2019年⽂档资料
花⽊兰形象内涵的⼥性主义解读
“孝”“忠”“勇”和“淡泊名利”的思想。她对男权⽂化秩序的僭越在⽂化传承中撑着这些道德⼤伞被“从权”对待,毕竟最终她“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1]392,回归了秩序为⼥性设定的⾝份与位置。然⽽,这个故事中⼥性僭越男权⽂化秩序并取得事业成功的情节,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们提供了⽆穷的想象空间。
ヒ弧⑽幕?传播过程中⽂学想象空间的填补
ケ背?时期的乐府民歌《⽊兰诗》给后⼈塑造了花⽊兰形象的原型。诗歌开篇描写⽆⼼织布的⽊兰⼼中所思所想, “阿爷⽆⼤⼉,⽊兰⽆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1]391接着写前往战场的⽊兰对⽗母的思念。诗歌没有具体描写战场上的⽊兰怎样掩藏⾃⼰的⼥⼦⾝份怎样取得了赫赫战功,⽽重点描写了⽊兰“不⽤尚书郎”载誉归家时⽗母姊弟的欣喜和她恢复⼥⼦装扮后的情形。全诗突出了⽊兰的⼥⼦⾝份,以及她⼥扮男装所取得的成功。故事的这些重要元素在⽂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保持,⽽含蓄凝练的⽂学作品造
就的⽂学想象空间在⼀代⼀代读者阅读和再创作的过程中,被不同⽂化传播媒介所演绎,在丰富细节和情节变形的同时传达出⼀定的社会意义和⽂化意义。
ダ?如,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徐渭编写杂剧《雌⽊兰替⽗从军》,添加了富有明清时代特⾊的“⽊兰放脚”细节;清代褚⼈?《隋唐演义》中的⽊兰有具体化的语⾔――“难道忠⾂孝⼦,偏是带头⼱的做得来,有志者事竟成,⼉此去管教胜过那些脓包男⼦。”[2]明确表达出对男⼦的贬抑;1939年,上海发⾏了电影《⽊兰从军》,在动荡不安时期传递着浓重的政治⾊彩。⽊兰故事被拍摄成了多个电影版本,原型故事被不断地丰富和改写,赋予花⽊兰形象多
种内涵,显⽰出时代和⽂化作品创造者的诉求。但所有⽊兰形象的共同特征是:⼥性只能化装成男性才可进⼊社会⽣活空间发挥个⼈能⼒,否则就只能在“家”的范围内终⽼⼀⽣。⼥性处于⽂化秩序中备受压抑的“第⼆性”处境。下⽂将结合当代电影作品具体分析花⽊兰形象内涵。
ザ?、豫剧《花⽊兰》的男⼥平等要求
ピ诘贝?⽂化传播语境下,花⽊兰形象对于全体⼥性的引导性意义不断被发扬光⼤,被赋予时代感极强的内涵。1956年,由刘国权导演拍摄了豫剧影⽚《花⽊兰》,这是我国电影公司国有化之后,由政府出资拍摄的影⽚,为国家提倡的性别平等政策提
供了⽣动的注解。豫剧中的花⽊兰有⼀个经典唱段:“刘⼤哥讲话理太偏,谁说⼥⼦不如男。男⼦打仗到边关,⼥⼦纺织在家园,⽩天去种地,晚上来纺棉,不分昼夜⾟苦把活⼲,将⼠们才能有着吃和穿。你要是不相信啊就往那⾝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啊。有许多⼥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
敌代代出英贤,这⼥⼦们哪⼀点不如⼉男!”这些唱词是“男⼥都⼀样”“妇⼥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声⾳的同步播放,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彩。当时的中国⼥性在国家民族危亡时期和男性共同战⽃,最终于1949年建⽴国家新政权后获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男⼥平等”在当时不仅是⼀个响亮的⼝号,也是⼥性进⼊社会⽣活的法宝。男⼈能做的事⼥⼈也能做,⼥性以男性为⽐照标准,⾛
出“家”的范围参与社会⽣活。武艺的资料
セ?⽊兰依然⽐照男性标准,化装成男性进⼊社会,并以男性⾝份为⼥性代⾔,指出⼥性之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具体说明了妇⼥如何顶起了“半边天”,肯定了⼥性的⼯作和地位。但不能忽略的是,以花⽊兰为代表的⼥性体仍然在社会话语中保持沉默,属于⼥性的特质没有被正视,发出声⾳的是“雄性化”的⼥扮男装者,体现出的是“男⼦⽓”⽽⾮“⼥⼦⽓”。
ト?、Mulan的寻求⾃我与个⼈奋⽃
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Mulan以西⽅⽂化视⾓演绎了⽊兰故事,花⽊兰“变成全世界最为⼈熟知的中国⽂化符号之
⼀”[3]。影⽚以迪斯尼式的情节,在《⽊兰诗》原型故事基础上,添加了⽊兰相亲、暗恋李翔、智取匈奴、⾝份暴露被逐出军和以智计击败单于救出皇上的情节,塑造了⼀个勇敢冲破传统性别⽂化束缚的花⽊兰,“强调了⽊兰⾃我⾝份的寻求”。她以⼥性“⾃⼰的智慧和英勇成功击败匈奴单于,救出皇上,才赢得了⼈们的尊重和喜爱。”[4]整个故事有细节⼈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且突出了花⽊兰以⼥性⾝份对传统性别秩序的僭越以及以⼥性
智慧取得的成功。
ナ紫?,花⽊兰不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温柔娴静的⼥性。全家⼈都期望她嫁个好婆家光宗耀祖,给她沐浴熏⾹装扮成⼀个“淑⼥”去相亲。媒婆却斥责她随意开⼝说话,要求她背诵“妇德”,指摘她太瘦不容易⽣⼉⼦。她在征兵的宰相⾯前阻⽌⽗亲为荣誉⽽参战,被狠狠斥责,因为那个场合属于男⼈,⼥⼈不该出现。可见,封建社会⾥⼥性应当温柔娴静,她们的惟⼀出路就是嫁⼈,她们的活动范围是“家”,她们是夫家传宗接代的⼯具。所以,相亲失败的⽊兰发出慨叹:“为什么我却不能够成为好新娘……我知道如果我再执意做我⾃⼰,我会失去所有⼈。”(《花⽊兰》1998,李玟配⾳版)其次,⽊兰不具有男性的体⼒优势。从军后她是依靠智慧取下⾼杆上的箭、炮轰雪⼭造成雪崩智取匈奴。她暗恋李翔,不惜牺牲⾃
⼰去救他脱险。最关键的是,这个花⽊兰受伤后被发现了⼥性⾝份,宰相要以叛国罪处死她,李翔不再认她为“亲信”。只因为⾝为⼥性,功劳就全被抹杀,她在天寒地冻的雪原被军队抛弃。因
为是⼥性,她报的紧急敌情李翔不信,其他⼈也不相信,她只有依靠⾃⼰的⼒量。最后,花⽊兰以⼥性⾝份、⼥性的智慧和英勇得到了朋友的⽀持,获得了成功,在万众瞩⽬的朝
堂前,被男权的最⾼代表――皇帝――所认可和肯定。
フ獠坑捌?还对⽊兰的“孝”做了新的阐释。“也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爹,我这么做也许只是想证明⾃⼰的能⼒。这样每当我
看到镜⼦,就会觉得对得起我⾃⼰。”她寻求“真情的⾃我”,表现⼥性的⾃我,通过个⼈奋⽃确认⾃⾝价值。这⼀形象体现出⼥性特质,改写了《⽊兰诗》中“不知⽊兰是⼥郎”的情节,正⾯认定了⼥性价值,具有深刻的⼥性主义内涵,被视为“美国宣扬⼥权主义⽽竖起的⼀⾯隐性的旗帜”。[5]
ニ摹?《花⽊兰》的爱情中⼼
ゾ」芑?⽊兰贴上了迪斯尼的标签,但她所具有的中国⽂化内涵和对于⼥性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减弱,她也依然是地道的中国故事⼈物。2009年11⽉,⾹港导演马楚成拍摄的《花⽊兰》给⼤家呈现了⼀个新的花⽊兰形象。“新的115分钟的电影会有感⼈的剧情,主⾓性格设定成为⾝⼿不凡的英雄,孝顺并渴望
爱情的⼥性”;影⽚的“重点放在爱国主义、尽孝、爱情和战争上。”[3]诚如斯⾔,“孝”“忠”“勇”得到了具体的演绎,但这个版本填补⽊兰原型故事的最⼤特点在于,花⽊兰的爱情世界、军营⽣活⼗分丰富具体,⽽且,她的⾝边还多了⼀位与她相爱的重情重义的男性。
ビ捌?揭⽰了封建社会性别秩序对⼥性的压制。从⼩武艺⾼强的花⽊兰,因是⼥性就不能上战场杀敌报国。⽗亲劝她早⽇成婚,“别再舞⼑弄的啦,⼥孩⼦家嘛”,要打仗只有“下辈⼦,做个男⼈吧”。⼥性因为其性别被局限于私⼈⽣活中,⽽“男⼈就不存在公共和私⼈⽣活的割裂问题;在⾏动上和⼯作上他对世界把握得越多,他就越有男⼦⽓,⽽⼥⼈⾃⼰的胜利却与她的⼥
⼈⽓质相抵触。”[6]⼥性与男性的差异通过花⽊兰与⽂泰的形象有这样的展⽰:⼥性进⼊军营当斩,男性在军营建功⽴业;⼥性陷⼊爱情失去理性,男性却能控制⾃如。故事情节的推动与⽂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兰对⽂泰的深爱密不可分。⽂泰替⽊兰隐藏⾝份,在乱军中放她出营,⽊兰千钧⼀发的时刻下不了杀
⼈的决⼼,是⽂泰⼤喝:“砍啊!这是军令!”⽂泰遇险,⽊兰不顾⼤局前往救援,“战场上的冲动,害死了这么多兄弟。”她想要确定的感情回应,⽽⽂泰克制内⼼的爱,说战场上绝对不能有感情。爱情受挫与战场的残酷让她失去继续战⽃的信⼼,“不想再打仗了”。这种情绪化的选择导致了战场失利,⽂泰之“死”让她以泪洗⾯低落消沉,也最终“剪断她情感上的牵绊”,“真正的强⼤”起来。这其中,男? M⼥、强?M弱、理智?
M情感的⼆元对⽴关系⼗分明显。花⽊兰成功的背后,有⼀个集强⼤、理智、柔情、奉献于⼀⾝的男性。ゲ豢煞袢?,花⽊兰⾝⼿不凡,忠孝两全,但爱情在她⼼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战场12年拼杀建功⽴业的动⼒是:“因为你在,
我才有勇⽓把眼睛睁开。”花⽊兰形象具有的勇敢、智慧、冲动、同情、痴情、坚忍、牺牲精神等特征,或是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或是传达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尾,花⽊兰定格成为爱痴情守候的⼥性形象。
ゴ印赌纠际?》到各种电影版本的《花⽊兰》,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填补⽂学想象空间的,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演进⽽注⼊原
型故事的新元素。花⽊兰形象作为值得全体⼥性关注的⽂化符号,其显⽰的⼥性进⼊社会⽣活的⼥扮男装的⽅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花⽊兰形象中⼥性通过“和男⼈⼀样”“保持⼥性特质⾃我奋⽃”“寄托于爱情”等⽅式进⾏⾃我价值的确认,这些⽅式究竟哪⼀种是⼥性需要的?哪⼀种是主流意识形态希望通过⽂化传播媒介传达给⼥性的?⼥性必须认真分析⽐较才能得出⾃⼰的结论。正如凡?祖伦所说:“⼤众媒介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让妇⼥安于从属的地位,所以识别这些嵌⼊流⾏⽂化中的意识形态,并
戒除对它们的消费正是⼥⼈⾃⼰的权利。”[7]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