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
第一节 武术沿革
  安徽武术运动有着悠久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淮大地上,人们习射、练剑相当普遍,至秦朝遭到挫伤,西汉年间得以复苏,东汉未五禽戏问世,南北朝出武功套路,唐朝开设武科后民间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门派拳种,涌现不少武艺高手。
  民国期间,安徽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倡武术(当时称为“国术”),组建“精武体育会”、“国术馆”,参加武术国考、表演和比赛,但==并不真正重视武术运动,民间武馆、拳社各立门派,故弄玄虚,使武术曰趋保守落后。
  建国后,把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并列为体育运动的推广项目,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了武术运动。1951 年至1953 年,安徽各地举办武术学习班,组织武术锻炼小组,进行拳械项目练习,定期测验,评定成绩。当时,民间武师胡敬章、赵敬宣、马承智、俞化龙、吴世鳌、闫少臣、陈信煌等都积极传授技艺,培养了不少武术新苗。1953 年11 月,安徽选派代表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会,深受启发和鼓舞。
  在50 年代中期,安徽对于武术运动所暴露出来的封建糟粕、门派偏见等进行了必要的整顿,同时清除了武术项目中不科学的内容和训练方法,使武术运动得到健康发展。
  1958 年,在众性练武活动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武术集训队,聘请王子平、蔡龙云、徐文忠、王放荣担任技术指导,有计划地训练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还有刀、、剑、棍等传统拳械套路。与此同时,大胆地创编了自选拳械套路。当时,来自各地的武术运动员,虚心好学、刻苦习练基本功,对套路动作、组合动作的布局及其难度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
  1960 年至1965 年,安徽把武术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安徽武术集训队,经常到各地、市巡回表演,交流技艺。各地、市相继组建业余武术队,聘请武师,培养新苗。各县,特别是亳县比较普遍地成立业余武术锻练小组、小武术队,许多青少年拜师习武。此外,大、中、小学也开办了课余武术班,培养不少骨干。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各地、市、县武术组织被解散,武师被批判,武术书籍、拳谱、图解被抄毁,武术器械用作“武斗”工具,在拳械技艺上不准谈“劲力”、“技击”和“攻防”等术语,使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1972 年,安徽武术集训队经调整充实后,恢复了一般训练。同年,在合肥举办一次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武术邀请赛。这次活动,锻炼了武术队伍,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后来,在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中,安徽运动员陈道云、杨承冰等都取得较好成绩。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武术运动有了生机和活力。1978 年以来,先后在马鞍山、合肥、固镇、安庆、蚌埠等地举行6 次全省性武术比赛,每次参赛人数均在百人以上。通过比赛,反映出各地、市武功技艺各有所长,各有进步,涌现一批武术新秀。1982 年,在合肥又次举办武术邀请赛,有10 个省参赛,盛况空前。
  1983 年至1985 年,各地、市、县重建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武术队、武术社、武术辅导站和武术学校,招收青少年,传授武功。全省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工人、农民、离退休干部、教师进行拳术、气功锻炼,以求健身和防治疾病以及活跃文化生活。特别是枞阳县周谭乡农民,一直习武成风,流传着一种“东乡拳”。定远县二龙乡农民,练武世代相传,1984 年成立武术协会,并设4 个拳场。80 年代中期,亳州市开办了近百个武场,招收学员约1700 人。
  随着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技艺水平也不断提高,武术国际间交往曰益增多。1960 年至1
983 年,安徽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有67 人次(其中男45 人,女22 人)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队成员,先后出访了24 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迎接了美国的两个武术团体前来安徽学习、考察和训练。
第二节 拳械概录
  安徽拳械种类及其套路繁多,拳械之术的门派亦众,其大体分布是:长江以南地区多为南派拳械,淮河以北地区多为北派拳械,江淮之间地区南拳北腿皆有,还有长江上游传入的武当、峨嵋等拳械内容,特别是在80 年代从民间不断挖掘出具有地方特的传统拳种。据初步统计,多项拳种29 种,单项拳种43 种,拳械套路1397 路。
  一、地方拳械
  在地方拳械中,多为安徽籍人士创编的,也有在安徽保留、沿袭、演变后己形成地方特的传统拳械技艺。其主要种类如下:
武艺的资料  〔九华山拳〕
  九华山拳,又称九华岔拳,是九华山僧人何九天创编的。
  此拳,取武当之“雄”,点苍之“险”,青城之“幽”,峨嵋之“奇”,形成独自风格。拳械套路主要有:九华山拳一至十套、岔拳十八式、抄手四十四式、混合技法以及刀、、剑、戈、三节棍、九节鞭等单练、对练,其中以岔拳、雄剑为本门绝技。
  何九天自幼从习武当门派,精得拳、剑秘诀。曾云游四海,后定居九华山。研究各大名派武艺20 余载,独创九华自然门拳术。收徒2 人,一是哑人(不详其名),二是江小鹤。康熙年间,江的父母被恶霸所害,江同师兄除掉此霸,后分别出走他乡。哑人到巢湖铁佛寺落发为僧,收何一凡(金寨人)为徒,这一支有徐矮子(隐士,不详其名)、杜心武、万籁声相继传袭。江小鹤到江苏扬州谋生,后收李凤伯为徒。这一支有杨斌(当涂人)、盛志英、蔡德林(均凤台人)相继传袭。后来,盛志英传赵慎武(凤台人)、赵慎武传李登科(霍邱人)。蔡德林虽得九华山拳之精髓,但从未收徒传艺,直至1983 年才开门授拳,并着手整理九华山拳的技艺,留给后人。
  〔东乡拳〕
  东乡拳,因此拳流行于原桐城县东乡而得名,它具有浓厚乡土特和顽强的生命力。
  此拳,熔化“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此外,特别注重功法。现有拳械套路:单、双狮门、五步、小五虎、虎拳、飞虎腿、梅拳、套拳、长拳、洪拳、提拳、腿拳、观音掌、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双盖、重杨、武松夺岭、独立长城、险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痒、走趟对打以及刀、、叉、耙、三节棍、霸王棍、齐眉棍、九节鞭、梭标、菱角梭,板凳花、扁担花、手中花,另有擒拿、分筋、错骨、点穴等拳术精华。
  “东乡”,原为桐城县东乡陈瑶湖一带,今属枞阳县陈湖区境内。陈湖区周潭乡大山村(原名发洪山)章家代代习武练功,出过不少大小武官。到了明朝,章家与本乡周谭村的周家结成姻亲,因此,章家祖传的武艺传授给周家。后来,又传授到邓、陆、王、汪、傅、孙、吴、钱家,各家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技能,从而逐步形成人们习称的“东乡武术”。
  “东乡武术”在历史上曾被封建宗族利用,互争雄长。当时,有“理不胜力,力不胜艺”之说。因此,各宗族不惜钱财,纷纷访武友,请武师,办武堂,训武丁。他们主观上借以加强宗族力量,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从此,东乡武术不仅有南拳,而且还
有少林拳、武当拳以及北方拳术,内家、外家、南拳北腿,溶于一炉,形成东乡传统拳术套路及其风格、特点。
  “东乡拳”主要分布在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5 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之地。
  〔晰扬掌〕
  晰扬掌,以穆斯林教意而创立之拳术,长期在回族中秘传。
  此拳,强调柔、烈、凶、猛、威。步法有随、快、退、碾,“步走三角梅花式,恰似文图”。回环转折,曲线迂回。技法多种,灵活多变,总分三百六十五手,招招意明,势势相应,随意变势,意动势随,以掌贴身,柔其身,其穴,击其要害。劲力刚而不僵,柔而不松,以内合为基础,以外合为根本,达到劲、力、体一致。拳械套路有:晰扬掌、狮子头、八技、棋势功、四仕、四象、四兵、八炮、十掌、二十四势连环掌、游龙险爪、三手、提手炮,单刀、双刀、剑、手梢、八叉、匕首、双戈、齐眉棍、九节鞭、晰扬鞭、大、春秋大刀,晰扬对练、进棍、匕首等。
  晰扬掌,“晰”则为“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生死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宗教大辞曲·清真指南》)。“扬”则为发扬光大之意。明三十二鞠躬,==叩首,一百七十八个抬克米尔和文二十八个字母形状演化而成。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 年),原称为“古兰健身术”。据“秘谱”记载,晰扬掌在亳州秘传已历十代。第十代传人褚金龙(原籍亳州,回族,现年78 岁),从12 岁起习练晰扬掌,深得其精髓。对晰扬掌有完整的理论、功法和套路,形成独立流派。数十年来,他朝夕演练为乐,曰月传艺为业,为传播晰扬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晰扬掌,在安徽阜阳地区、滁县地区和蚌埠、安庆、合肥等市的查拳门派中流传,但皆以查拳为主,兼习晰扬掌法。
  〔叉拳〕
  叉拳,是流传于阜阳地区的主要拳种之一,约有200 多年历史。
  此拳,熔少林拳、查拳、华拳于一炉,具有少林拳的刚健有力,刚中不柔,猛烈迅速,结构紧凑;又有查拳的姿势舒展,动迅定静,节奏分明,劲力顺力;还有华拳的形体工整,心动形随,意发神传,气势连贯的三个拳种的风格和特点。强调先练功,多练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春秋不间断。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蓄力养气,健内壮外,
特别讲究足、腿、膝、胯功法。主要套路有:二路镦锤、三路飞脚、四趟叉拳、六路叉拳、活腿架子以及春秋刀、沥泉、九节阴手等。
  早在清朝,王之局(阜阳县回流集人)精通叉拳,传授给其子王道斋。父子武功精湛,技艺超,在阜阳一带颇有名望。王道斋曾为尹家护过院,当过国术教官,后在家乡收徒传艺,在众徒中练而有成者,首推赵敬宣。如今,叉拳主要流传于利辛、界首、太和、阜南、临泉和颍上等县。
  〔==八法拳〕
  ==八法拳,是中国古代著名道家、养生家陈希夷(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创编。
  此拳,以“==”为体,“八法”为用。讲究转、气、神、意。拳术动作有太极之轻沉柔发,有八卦之轻灵多变,有形意之刚劲浑雄。在技击上,定静守虚,以静制动;行气集神,制胜之本;园通策应,反应迅速;隐藏现机,声东击西;往来返复,战术多变;顶悬虚空,先声夺人;化象模仿,志清神敏;骨劲内敛,刚柔制敌。“==”、“八法”,是心意为先导,形于外而安于内,故可外练筋、骨、皮,内壮精、气、神、曰久习之,则筋骨健壮,血气通畅,精神焕发,祛病延年。拳术套路有,六十六势。
  陈抟,安徽亳州人。唐·咸通十三年壬辰生,宋·端拱二年已丑卒(公元872 年—989年)寿118 岁。幼读经史,敏悟过人。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离家访道求“仙”。后半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20 年,后移居华山,相传常睡百曰不起。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及还丹之事,又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诗六百余首。相传有《太极图》、《先天图》,今在《道藏》所见《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此图名为“太极先天之图”。创编十二月坐功、二十四势及==八法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