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选题依据地域武术依托多元的拳种,而构成了中国武术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作为古之燕赵的河北,兼具农耕游牧之风,自古民风剽悍、淳朴,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张飞,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林冲,古往今来,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形成了"崇侠重义,习武厚重"的民风。
20世纪70-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的武术发掘整理工作中,"传承有序,技法突出,拳理明晰"的129个拳种中,有60多个拳种或起源于,或流传于河北地域,河北尚武之民风可见一斑,更加奠定了河北省作为全国武术资源大省,武术资源强省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是武术地域性传承的真实写照。
河北地域多元拳种生态构成中,戳脚因历史悠久,技法独特,而成为武林中的翘楚,有"
山东查、直隶戳"之称,又因其最初主要在北方一带广为流传,更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同时,与南拳呼应,始有"南拳北腿"之拳谚。
相传,戳脚起源于宋代,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我国古典名着《水浒传》,其"武松醉打蒋门神"故事情节中,叙述了武松使用戳脚功夫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可见戳脚在中国传统武术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武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戳脚历近一百五十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传承相对稳定;脉络较为清晰;技法突出;流派众多,且具有浓郁地域特的优秀拳种。
随着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一步实施,"少林功夫"、"沧州武术"、"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众多耳熟能详、蜚声国际的优秀拳种、流派都已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现今,一场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全力开展起来。
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北地域的戳脚拳种为个案,通过对戳脚传承现状的综合梳理,进一步明确戳脚的传承系谱,技法沿革,依存现状等,以期推进戳脚拳种的学术研究,促进戳脚
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为加快戳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为其它地域武术拳种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河北地域戳脚传承现状的研究,明确河北戳脚的历史源流、技术沿革、传承系谱以及不同区域戳脚的特点等,厘定其所面临的传承困境,思考河北戳脚未来的发展路径,为继承弘扬这一独特拳种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意义戳脚作为河北地域,乃至于武林界典型代表拳种之一,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深化地域武术研究,促进河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河北作为武术大省的地位,同时,亦可为其它拳种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1文献综述
11关于戳脚源流的研究。
张洪国在其撰写的《北腿之杰-戳脚》一文中指出,关于戳脚拳种的历史缘起,武林中有"创立于宋代,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的观点。
自宋朝,宋太祖创编三十二路宋太祖长拳之后,各种武术门派及套路日渐兴盛,其十大流派中的"枝"字门,就是指的戳脚拳,相传为宋代一位云游道士所创。
[1]
彦博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一文中指出,戳脚拳种在的创立者人为赵洛灿,字灿益。
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随即流落于江湖,并隐居在河北中部乡间传授拳艺。
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艺。
在清朝末期间,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人习练查拳;直隶人习练戳脚"之称,更有"南拳看洪拳,北腿数戳脚"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之杰。
[2]
彦博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师承及传人》一文中表述,戳脚第一代传承人赵洛灿,字灿益。
河北宁晋人,其父为清朝官吏,其父好从技艺高强人处习得武艺后传授与赵洛灿,尤以戳脚、翻子为精,太平军北伐至河北、山东,赵洛灿投奔太平军。
在战争突围时失散,流落于河北等地。
[3]
张建华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研究》一文中指出,武术中的戳脚的诞生和传播具有地域代表意义和历史传奇彩。
戳脚拳术由萌芽逐渐发展和演进,并形成固定套路是在19世纪初期,即清朝道光年间。
1813年初,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所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政府镇压后,其三位领袖之一的冯克善被捕入狱,越狱后化妆成为少林云游僧人,在河北饶阳一带教拳授徒,由此"戳脚门"逐渐形成,并广泛流传于河北与东北地区。
[4]
蔡景和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源远流长》一文中阐述,据传戳脚翻子拳起源于宋代,为
宋代陕西着名武师周桐所创。
宋代名将岳飞,水浒中的卢俊义、林冲和武松等都曾得到周桐的真传。
戳脚翻子拳从宋代至清代盛行于我国北方一带,它以独特的腿法见长,流传至今,故称"北腿"之代表。
[5]
张胜久、马剑在其撰写的《戳脚起源于传承研究综述》一文中明确表示,戳脚拳种,是最早流传于河北衡水饶阳、保定蠡县区域的着名武术拳种,被武术界誉为"腿功之杰",并指出,任何一个优秀的武术拳种,不可或缺的具有与之相应的起源史与资料,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可以有明晰地梳理其历史传承脉络。
由此可见,熟知并掌握一门拳种的起源问题,意义非凡。
作者在文中对戳脚创始人为冯克善赵洛灿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察。
[6]
武艺的资料 刘景山在其编着的《戳脚》一书中指出,在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和其部将杨、唐在河北献县被捕入狱,待其成功越狱后乔装为云游僧人藏匿于河北衡水饶阳地区。
经段老旭接待,冯克善等三人先后在衡水深县、保定蠡县、衡水饶阳县、廊坊固安县等几个村落传授拳术近二十余年。
[7]
韩超道号玉昆子在其撰写的《戳脚拳秘谱》一书中指出,冯克善系天理教首领之一,被称为"武圣人",曾随河南滑县唐恒乐习武,嘉庆二年1797拜山东人王祥为师得其真传,天理教起义失败后,辗转饶阳段君道村段老绪家中,后经其介绍,约1820年左右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其后又来到廊坊、唐山传授另一种风格的戳脚拳术。
[8]
综观上述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武术界所秉持的观点多为冯克善赵洛灿为戳脚第一代传人,也为河北戳脚创始人。
戳脚首先传承于河北省衡水饶阳县,后又主要传于河北保定蠡县、廊坊固安等地。
戳脚的创拳时间为宋代。
相对于民众而言武术的信息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叙述进行传播,自然他们的叙述对象也是某一拳种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相对应的代表人物和奇闻异事。
在对本论文进行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过程发现,很大部分拳师在对本门武术传承进行表述时,均有明显的武术传说的彩,缺乏史实记述,既表现在对本门武术代表性人物的事略上,也表现在传承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记忆上,如何就他们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辨伪,如何区分他们是对事件的表述,还是对故事传说的复述,在现存的客观条件下,只能进一步求助于现存史料的文字记载或者是影像资料的留存。
鉴于此,本着"还原历史真相,摒弃艺术加工、以讹传讹"的观点,笔者通过对史料记载、文字资料、影像资料与行业内观点相结合,参考传承人及代表性武师的口述,对河北地域戳脚的传承历史及谱系,传承区域,进行系统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河北戳脚创始人冯克善系农民起义参与者,为躲避官兵追捕多次易名,
且当时习武民众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客观条件以及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影响,存在对冯克善曾用名赵灿章、赵老灿、赵洛灿的多重表述,通过现存各类资料记载上述别称属实,确系冯克善曾用名。
12关于戳脚拳种名称的研究。
张胜久、马剑在其撰写的《戳脚起源于传承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武术界不仅对戳脚概念的认识不统一,而且各流派对自身历史传承梳理不够,致使河北戳脚、北京戳脚、东北戳脚或戳脚翻子、地宫戳脚、地行戳脚等各流派,各执一词,造成了诸多混乱。
[9]
在权威工具《辞海》称"戳脚,别称水浒门是一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域,以腿法见长……"[10]在张洪国撰写的《北腿之杰-戳脚》文章中表述,戳脚拳全称为"九番御步鸳鸯钩挂连环悬空戳脚",亦称"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踢趟子"[11]
彦博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一文中指出,戳脚翻子拳,传统拳种。
系戳脚与翻子融合发展而成。
戳脚原名"九翻鸳鸯腿",简称"九枝子",又叫"趟子腿"
刘景山在其编着的《戳脚》书籍中指出,戳脚是"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的简称,并分为文武各九趟。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查阅,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对戳脚名称释义大多采取"自说自理"的现象,缺乏体系化研究,借助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对史料记载的查阅辩证,从戳脚拳名中所带有的"枝"字,与在宋代各门派十大拳种中所指的"枝"门相同,即指戳脚门,进一步证实戳脚拳种的历史起源下限为宋代,而其拳种名称中的"趟"是指"套路",其名称中的"鸳鸯"则与《水浒传》中的记载相吻合,《水浒传》一书虽为小说,但是其素材来源于生活和实践,通过"武松醉打蒋门神"章回中的表述,宋代就已经形成了戳脚拳种的详尽名称,由此不难看出《辞海》中亦把戳脚拳归类为"水浒门"的原因。
13关于戳脚拳种技术的研究。
张洪国在其撰写的《北腿之杰-戳脚》一文中指出,戳脚全称中"九番"是指戳脚的套路演练。
戳脚套路分为"文九趟"套路、"武九趟"套路。
腿技多变,可一腿变多腿,进而演化出九九八十一种腿法。
戳脚手法多样。
手脚结合可变化出多种攻防技法。
"文趟子"功架小,简练质朴,动作严谨,劲法柔中有刚,柔而后刚,攻防含蓄,注重防守;武趟子功架较大,动作舒展,防长击远,发力刚猛,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凌厉刚健。
[14]
张建华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研究》一文中指出,各地戳脚风格各异,河北饶阳戳脚动作古朴、技法稳健;北京戳脚着法细腻、动作舒展;东北戳脚,于伯谦支系拳则发力刚猛、动作脆快;胡氏戳脚"文趟子"比较儒雅、小巧,注重实用。
[15]张翔在其撰写的《戳脚文趟子拳超凡腿法的实战应用中》用实战的手法指出,"手是两
扇门,全凭腿打人"是戳脚文趟子的真实写照,而该拳在腿法的使用上更强调"若用腿打人,全凭腿连环"[16]
上述代表性文献资料查阅显示,充分印证了戳脚正是由于其腿法见长,才被誉为"北腿之杰"的美誉,体现了戳脚拳种的"凌厉",也正是由于戳脚的独特地域性印证了"南拳北腿"的说法,也开创了地域性武术研究的全新视域,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河北地域传承的戳脚拳种各自流派的技术风格特点,以及各自技法的成因,套路构成,以及不同流派的传承脉络进行系统综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