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昔刀”考
元代有“米息刀”,见于元末诗人张宪《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歌中有云: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息。
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①
武艺的资料所谓“唐人宝刀夸大食”,应指杜甫的诗《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的“大食宝刀”[1];“于今利器称米息”,是说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称道的利器。;米息刀的制作似乎很有讲究,其一,刀身具有“松纹”,而这是经过“十年土涮”的特殊处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种工艺,尚不得而知;其二,犹如中国古代锻造刀剑必在之日一样,“戎王”造刀则一定要在月蚀之夜,透露出刀的产地非常重视月亮的变化
。;诗人以“大食”与“米息”对应,似乎不只是文字上的缘故,隐含着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代军中也有“米昔刀”,见清修《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兵器》: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会典》曰……刀之属有摩挲刀、;腰刀、;滚刀、;倭滚刀
、;米昔刀、;黄莲刀、;开脑大刀、;大样摩挲刀、;马刀。;装饰事件各不同。[2]
《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三《兵部》十八“五军将军”所辖各官军“合用衣甲刀弓矢等器”中包括有“?带全米昔刀二把”。;这表明了军器局制作的米昔刀的一个用场。
米昔刀又作“糜西刀”,见明何良臣《阵记》卷二《技用》[3]。
按,“米息刀”、“米昔刀”、“糜西刀”应该是同一种刀名的不同译写,依照元代相对通行的译写法,应是“密昔儿刀”或
“米西儿刀”的简称和异写。;密昔儿是元代人对埃及的称呼,在汉籍中,最早出现在元初刘郁的《西使记》里,写作“密乞儿国”和“密昔儿”②。;元明两代的米昔刀,或是直接产自埃及的舶来品,或是中
国对埃及刀的仿制品。;埃及刀出现在中国军队中,过去尚不被学人所注意到,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
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
元代初期,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是北非最强大的国家。1260年9月伊利汗国旭烈兀的蒙古军与埃及军大战于阿音札鲁特,蒙古军战败,埃及人终于遏止了蒙古军向北非的侵略。;以后,埃及一直同钦察汗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借以阻止伊利汗国向西的扩张③。;由于史料缺乏,元与埃及的交往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米昔刀曾作为贡品,在元代末年进入中国。《元史》卷四十三《顺帝纪六》:
至正十三年九月辛卯,扎你别之地献大撒哈剌、;察赤儿
、;米西儿刀、;弓、;锁子甲及青、;白西马各二匹,赐钞二万锭。[4]
“扎你别之地”不详其所指,而大撒哈拉、;察赤儿、;米西儿三地都在非洲。“扎尼别之地”以“米西儿刀”作为贡品之一,说明这种刀必定是一种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本国的特产。
在元代,由于中西交通空前发展,中亚、;西亚伊斯兰国家制作
的刀具通过各种渠道传来中国,这种刀通常被称为“回回刀”,米昔刀应该是各种回回刀中的一种。;只是米昔刀是军器,具体说主要是骑兵用刀,所以它有了一个特定名称,而这个名称表明了它的来路,表明它是马木鲁克王朝时期埃及的产品。
关于元代的“回回刀”,我们至少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周密《云烟过眼录》卷四载:“刘汉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错回回书,内金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5]按,刘汉卿即虎都铁木禄,《元史》卷一百二十二有传,合鲁族人铁迈赤之子,铁迈赤是武臣,太祖以来屡有战功。;虎都铁木禄以父荫袭职,从伯颜平宋,后一直在江南任官。;本传载,其人“好读书,
与学士大夫游,字之曰汉卿。……其母姓刘氏,故人又称之曰刘汉卿”[6]。;周密是他的朋友之一,这在周密的《癸辛杂识》中多有反映。;如“西域玉山”条云:“刘汉卿尝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每雨过,山泥尽净,数百里间皆玉山相照映,碧?兆咏愿呤?尺,岂所谓?\者耶?”[7]“小回回国”不详其所指,疑即花剌子模,称其为“小”是区别于以报答为中心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周密的两条材料似可说明刘汉卿的“回回刀”是来自花剌子模的,原属于花剌子模苏丹的佩器。
二、;元黄?d《弁山小隐吟录》卷二有一首题为《玉泉元帅示余佩刀,呤纤?作也,如雁翎,而雪文理可观》的诗[8],诗的内容引经据典,但与主题无关,可不引录,仅从题目审视,玉泉元帅拥有的这也是一把出自回回之手的刀,但形如“雁翎”,却说明它不是米昔刀,因为米昔刀最突出
的特点是形如弯月。
明代文献中关于米昔儿(或称密昔儿、;密实勒等)的材料很少,不能真实地反映明朝与埃及的交往关系。;马欢在《瀛涯胜览》卷首的《纪行诗》中曾提到“大宛米昔通行商”,这是明代文献中较早的一例。;作为郑和随从的马欢,可能是在天房时了解到米昔儿的情况,知道米昔儿与麦加等地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④。《明实录》关于米昔儿,只有英宗正统六年九月十月间遣使朝贡的四条记录,再无其他任何记载[9]。《明史•;西域传四•;米昔儿》提到:“永乐中遣使朝贡。;既宴赍,命五日一给酒馔,所经地皆置宴。”并说正统六年,米昔儿王锁鲁檀(苏丹)阿失剌福复来贡,明朝正式确定了“赐例”,但“自后不复至”⑤。
这些零零星星的材料说明,明与埃及的官方交往主要在英宗朝以前,英宗以后不再有往来。;明代其他书,如《海国广记》、《皇明象胥录》、《皇明世法录》,及晚出的《罪唯录》等书,均记载了埃及的别一个名字“勿斯里”,所记内容也较《实录》为多⑥。;但几种书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抄来的,没有多少史料价值。
前已提到,《明史•;西域传》载永乐年间米昔儿使者曾来明朝,明朝是否也派过使者去米昔儿呢?这在明代史书中无具体记载,但《明史•;西域传》有一记述云:
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
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二十五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甲胄诸物
。[10]
这里所说的“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是否包括米昔儿,这是不清楚的。;但首先,西域贡品中包括“镔铁刀剑、;甲胄等物”;其次,我们在残存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两条与此有关的材料,证明明初确曾派使者到达米昔儿这样的“极远”之地。《大典》卷三五二六《九真•;门》:
园水关门密斯儿之地,有清江一道,名卢的泥勒,江源之上,有园水关一座,上有毫光。;四边有门悬于虚空,每立春时,其门自开,水从东门中出,经四十日方闭门,既闭,水常从门坎下细流而出。[11] 又,《大典》卷二二一八二《八陌•;麦》:
密斯儿麦国朝遣使至密斯儿之地,云:其国有清水江一道,江岸间,古有人种植,今但有杂果木,其所遗小麦种,大如黄豆,常自发生
。[12]
这两条材料讲的都是米斯(昔)儿的情况,前者似乎是讲尼罗河上游的瀑布或某种灌溉设施;后者是讲尼罗河流域优良的小麦品种。《大典》引录时没有标明出自何书,“国朝遣使至米斯儿之地”一句,“国朝”抬格写,指的是明朝应不成问题,而时间上很可能是洪武年间。;这两条材料当出自同一本书,这本书可能是出使米昔儿官员的报告,也可能是使团中某官的私家著作。《大典》没有像通常那样注明材料出处,则出自使官报告的可能性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