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自弱的僵尸哲学──意怠免患
张远山
东海有一种鸟,名叫意怠。这种鸟跟别的羽族比起来,十分迟钝
无能,无法单独生存。他们一定要跟同类互相牵拉着才能飞翔,一定
要跟同类互相搀扶着才能站稳。这种鸟跟别的羽族比起来,十分胆怯
懦弱,前进的时候不敢在最前,后退的时候不敢在最后。吃东西的时
候,谁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最高等级的同类吃过了,才挨着等级顺
序吃一点剩余的残食。由于等级十分森严,而且大多数成员都严格服
从尊卑纲常,内部秩序井然,外敌无法利用他们的内部混乱来乘机侵
害他们,所以他们一直没有遇到很大的灾难,而长久生存了下来。
现代人一看就知道,庄子的这个寓言几乎是中华民族生存史的一
个惊人预言──寓言确确实实成了预言。
中国人是最缺乏个人独立性的古老民族,这种民族性格的逐渐定
型应该是在秦汉以后,但庄子居然在此之前就无比准确地预见到了此
后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及这种进程对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实在令
人震惊。
庄子说的意怠不能独飞,与人难以比附;庄子说的意怠不能独
“立”,也近乎开古人玩笑──古人知道什么叫“独立”?但庄子说
的意怠进食的顺序,确实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的一大特。
至今,在每一桌宴席上(此前的推让座次,让座如同争座的奇观,梁
实秋氏已有述及),每个菜端上来,如果席上的最尊者不动筷,那么
怠任何人都不敢下箸。急于想吃的人,都一迭连声地催促主席先生赶快
动筷,主席即便不想吃,为了成全别人的食欲,也不得不象征性地动
一下。如果主席不肯通融,对不爱吃的菜连象征性的动作也不肯做一
下,那么这个菜即便令人垂涎欲滴,也会原封不动地留着。鲁迅说第
一个吃蟹的人是勇者,那是在从未有人吃过蟹之前;在蟹已经成为美
味之后,第一个吃蟹的人就是尊者。
相应的,谁先祝酒,谁先敬酒,都按序而动,这些尽人皆知,无
须多说。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全是这一套令人生厌的东西。
所以虽然欧风东渐以来,许多传统陋习都已动摇甚至废除,但中
国式的一盘大菜分筷而食,却无法被西洋式的分盘进餐方式所取代,
中国式的圆桌,也无法被欧洲式的长桌取代。有人曾说中国人的圆桌
比西洋人的长桌更体现平等,这真是开国际玩笑。还有人把中国人的
酒席圆桌,比附为亚瑟王和他的骑士共用的体现平等的政治圆桌,更
是贻笑大方。中国人在酒席上使用圆桌,但在政治上从来不使用圆桌。
没有一个皇帝赐宴曾经与臣民共用同一个圆桌。何况中国人的酒席圆
桌,自有方位的尊卑,而不是为了体现平等精神。中国人的圆桌,仅
仅是为了处于圆周的每个人都可以夹到处于圆心的那一大盘菜。既然
一大盘菜分筷而食的根本方式不可改变,圆桌当然也就不可替代。对
于中国人来说,吃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大家庭中体认自己的等级顺序和
尊卑资历的受教化过程。某种意义上,这种受教化的过程比吃的过程
更重要。所以,往往许多人回家还要重新吃过,虽然酒席上剩菜极多,
但因为尊者已经放下了筷子,所以大家只好一起撒手,眼睁睁地看着
这些佳肴而干咽唾沫。尊者一般均为长者,他的食量往往是全桌最小
的。因此,让所有的筷子跟着他的筷子转,原本就没打算让赴宴者吃
饱。更何况尊者为了礼仪,往往也不敢放开量来海吃海喝,因为他记
得《礼记》上“共食不饱”的教诲,所以他也准备回家再吃泡饭。中
国宴席之浪费,与这种礼仪大有关系。何况请客者一定要用二十个人
的量来招待十个人才算知礼,而赴宴的十个人一定要只吃掉五个人的
量才算知礼。虽然浪费极多却谁也没有吃饱,然而因为合乎礼仪,于
是宾主大悦。主人浪费了,客人没吃饱,却一起大悦,并不是因为有
病,而是因为合于礼仪了,就像“吊者大悦”一样。世界上难道还有
第二个民族会在丧礼上兴高采烈吗?但是好礼的中国吊客,因为看见
丧礼中的一切都符合传统仪节,于是就大悦了──简直希望天天死人,
让他大悦一番。
这个寓言让我想到早些年的著名口号“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中国人确实是一个打不垮、灭不了的伟大民族,但是对个人而言,好
死不如赖活尚且是可耻的,难道对于民族来说,就该引以为荣吗?在
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适当放弃个人利益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否有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