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翻译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桓公伐(2)孤竹(3),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4)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东居山之阳(5),下居山之阴(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7),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8)师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9)之智,不亦过乎![1]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进攻
(3)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遂:终于,最终
(5)阳:南边
(6)阴:北边
解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
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2、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桓公伐(2)孤竹(3),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4)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东居山之阳(5),下居山之阴(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7),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8)师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9)之智,不亦过乎![1]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进攻
(3)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遂:终于,最终
(5)阳:南边
(6)阴:北边
解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
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3、韩非子《说林上--杨朱之弟曰布》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说林上--杨朱之弟曰布》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韩非子说林上》译文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缁(zī):黑。
翻译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回来时却变成了黑,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4、韩非子之《老马识途 》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之《老马识途 》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注释
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反:通“返”,返回。
放:放开,解脱羁绊让老马自己随便走。
遂:最终,终于。
得道:到道路。
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5、《韩非子·二柄》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非子·二柄》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怠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
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人主好贤,则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臣之情不效;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君见恶,则臣匿端;君见好,则臣诬能。人主欲见,则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臣见素。”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