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这句话是《红楼梦》第29回开头,凤约宝黛钗去清虚观看戏时说的。这里的新红楼梦演员“动”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红楼梦》343页注释了“唱动戏——唱一次戏,在指不是轻易的、比较繁重的行动次数时常用‘动’,音‘tòng’”。这让我觉得很诧异,因为人文版程乙本的校注比较早,于是我又对新的两个校注版本的《红楼梦》进行比较。
第一个是北师大程甲本校本,北师大本的注释是张俊等在启功给人文版程乙本校本注释的基础上增补扩充而成的(北师大本后记),它的注释是:“唱动(tòng痛)戏——指唱一次场面较大、较热闹的戏。”后面注释主要是解释“戏”,即“大戏”,举例提到了《西游记》《封神榜》等。(北师大本479页)
第二个蔡义江校本的注释,往往是参考北师大程甲本校本的注释而进行校注的,我看到蔡义江校本的注释更加简化:“唱动(tòng痛)戏——唱热闹的戏(蔡校本345页)。”
人文程乙本解释“动”音“tòng”,量词,表示动作的次数。可能是认为与“通”字通。“唱动戏”,就是“唱一次戏”的意思。这个“次”,是指搭一次戏台、请一次演员、为一件事情(婚丧嫁娶、生日、打醮等)唱戏,至于是唱一场还是多场,唱一天还是多天,则无所谓。但是倾向于指多天、多场。如若按此解释,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说的“唯有妈妈说动话拉上我们”,如果这个“动”也按量词“次”来理解,我觉得说不过去,所以这个意思也是值得推敲的。
再看“动”字解释作“热闹”似乎可以,“热闹的戏”,或许是指《西游记》《封神榜》等内容的戏。这样凤这话的意思是:家里唱热闹的戏,我不得舒舒服服的看,所以要到清虚观去看。那么,如果家里唱不热闹的戏,凤就不用在贾母面前“立规矩”,可以舒舒服服看戏了?这好像不太合理。而且下文打醮神前拈戏是《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好像也不是“热闹的戏”。
由此,我查阅了各种大字典的解释,都没有到关于“动”的相关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动的解释有以下几个义项:1.脱离静止状态;2.行动,采取行动;3.劳作,操作;4.发,发作;5.萌生,萌动;6.变化;7.谓思想受影响而动摇、改变;8.感动,触动;9.引动,招致;10.使用,动用;11.往往,常常;12.不觉;13.指动物;14.方言,吃,多用于否定式。
如:不动荤腥;15.通“穜”,耕种;16.通“慟”。以上的解释中并没有和书中解释的“热闹的戏,量词”等义项,也没有发现和句子中出现的“动”意思相符的义项。我们也没看到近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解释。查阅中华书局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收集了两个方言词汇,“1.动了的时候(用于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2.动咾的时候(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表示动作未进行)。”
从以上字典的解释再对照河南省济源市的方言,我觉得在这里“动”字的意思应该是“……的时候”。该句子的意思就是“在家里唱戏的时候,我又不能舒舒服服地看(所以到了清虚观,可以好好地看场戏了)。”在我的方言中也经常会用一模一样的句子来说这句话,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产生某种结果”,这里的结果就是“家里唱戏的时候,我就不能舒舒服服地看,在其他地方或许可以好好地看戏了。”
济源方言这一种较有特的结构——“X动”结构,它出现在分句或者紧缩句中。“动”可附着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短语和句子的后面,表示“X…的时候”。“X动”在结构与近代汉语的“……的时候”基本相同,都可以跟在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的短语后面,构成“X+动+宾(了)”或者“x+宾+动了”,而且这两种句式中的宾语和“动”字是可以互换位
置的;还可用于表达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经常性发生的事情;“动”表示它前面的词语所述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以表示条件、假设、顺承等关系。
“X动”在表达感情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