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译制厂,有一件事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每公映一部新译制片后,我们传达室就会收到很多观众来信。说“雪片一样”有点夸张,可观众来信真不少,传达室的桌子上堆得满满的,这一点都不夸张。译制厂辉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演员都会收到这样的来信,收信最多的要数李梓、刘广宁和童自荣。信的内容大多赞扬他们戏配得好,感人,也会有些观后感,以及对当配音演员的向往。我当时也收到不少信,其中有一封信我给刘广宁看了:“我是一个初中生,我的声音很好听,像刘广宁大一样,像银铃儿一样,老师和同学都称赞我。我能当配音演员吗?”我让刘广宁给她回封信。“不,不。人家写给你的,还是你回吧。”记得我给这位女学生回了信:“声音好听十分可喜,好好保持,目前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高中毕业后去考艺术院校,到时来报考我们译制厂,我们欢迎。”
在这里我说一段题外话,有好几位记者都问过同一个问题:你们演员生活中称呼“老”“小”是怎么定下来的?也许大家对这个问题也有点兴趣,我说上几句。我们译制厂人不多,这叫名字很有意思。我们厂配音演员有三代了,第一代的我们都称他们“老”,老邱(岳峰)、老卫(禹平)、老富(润生)、老尚(华)……而单名基本上直呼其名,如老毕(克)不好听就
叫他毕克,胡庆汉叫他老汉,于鼎就直呼其名。老赵(慎之),也叫她赵老太,特别是配完《望乡》的阿崎婆以后叫得更多。李梓叫做老李;而潘我源一直叫她小潘。我们第二代都称“小”,小刘(广宁)、小戴(学卢)、小严(崇德)、小伍(经纬)、小杨(成纯)、小童(自荣)、小盖(文源)、小王(建新);程玉珠叫玉珠,程晓桦叫晓桦,曹雷就叫曹雷,杨晓就叫杨晓,施融就叫施融。后来第三代狄菲菲叫小狄,也有叫她菲菲的;沈晓谦是小谦,任伟就叫任伟,刘风叫刘风,王静文和王建新要区别开所以就叫她静文,姜玉玲就叫小姜……第三代的演员称呼第一代、第二代的都会冠上“老师”。
这样的称呼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反正以叫顺口为目的,几十年就这样延续下来了。现在我们这代人都已到了古稀之年,见面还是小严、小戴、小刘、小孙、小童这样叫,八十多岁的潘我源还被叫作小潘,听来很亲切很自然。小刘(广宁)如今七十七岁,比我还大一岁,可我们一见面:她叫我小孙,我叫她小刘,几十年的同事都习惯了。
话归正题还是继续说小刘。刘广宁音好听,受到人们的喜爱。光声音好听就能当个好配音演员吗?这仅仅是一个条件,小刘的成功还伴随着她的刻苦努力。
刻苦努力 新红楼梦演员
凡是在艺术上有成就的人,我以为离不开两条:一是喜爱,二是刻苦。除了着迷和喜爱,随之而来的就是刻苦努力。着迷是动力,努力就会有成果。刘广宁就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她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当上了外交官,在欧洲任过职。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全家定居在香港,刘广宁于1939年出生于香港,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攻打香港,全家为避难移居上海,从此刘广宁就在上海读书、成家、工作。
刘广宁从小就有很强的语言天赋,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得益于祖母。祖母是北京人而母亲是上海人,因此她两地的语言都会说。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常常让她朗读课文,使她喜欢上文学。又因为祖父的关系和文艺界的名人接触颇多,梅兰芳、刘海粟都曾经和祖父有过密切往来,家中时常充溢着浓浓的文艺氛围。又加上家里藏书很多,她从小就钻在书堆里,9岁就开始看《镜花缘》,15岁就读完《红楼梦》,又在祖父母指导下熟读唐诗宋词,打下了扎实的文学语言基础。难怪我进译制厂后觉得小刘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很熟悉,没有戏的时候,她总会个角落看书,还做笔记。她记忆力又好,直到今天我们参加一些朗诵活动,很多古诗词她都能背下来。
刘广宁和很多中学生一样,迷上了电台的广播剧、广播小说,后来又迷上看译制影片,语
言的魅力极大地冲击着她。1960年高中毕业后,突然听到邻居说,上海电影译制厂招聘演员,她兴奋地写了一封自荐信,不久居然收到回信,让她来厂里参加考试。好听的声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这样她幸运地考进了上译厂,给她的人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终于使她成为一个配音人才。人们赞誉她是配音艺术家。
当然成长过程是要付出不断努力、走过一条艰辛道路的。她配的第一部影片是保加利亚的黑白影片《第一课》,这也是她配音生涯的第一课。当年配音时她十分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站在话筒面前,小腿不停地抖动。这就是第一课的状态。终于在老演员们的帮助下,她把这部戏配了下来。有了第一次的磨练就好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终于从紧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口型也会了。
当时她配的戏并不多,她就搬个小凳子坐在录音棚里,听老演员配戏。她把剧本带回家,不断地念她想配的角的台词,然后进棚听李梓、赵慎之、苏秀她们配音,边观摩,边琢磨,回家练习,从中体会老演员的配音感情。她就这样坚持着、学习着,她坚信笨鸟先飞,勤奋总会有收获。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终于有了自信,很快投入到更多的配音工作中去了。
她声音好听,所以很多影片中的温柔善良、纯洁天真的姑娘的角落到她身上了。主配了电影《天鹅湖》,人们知道了“公主”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好听动人。后来配的戏越来越多,让人们刮目相看:她为《苔丝》《白衣少女》《绝唱》《生死恋》配音,还配了《叶塞尼亚》(配妹妹)、《冷酷的心》(配莫妮卡)、《魂断蓝桥》(配玛拉)、《恶梦》(配丹茜)、《望乡》(配小阿崎)、《大篷车》(配吉卜赛女郎妮莎)、《尼罗河上的惨案》(配女主角杰基)……又在《父子情深》《鹿苑长春》中为小男孩配音,非常出。要列举她主配的影片实在太多了,爱好电影的观众心中都有一本账。好多次见面会上,观众报出配音演员主配的电影,比我们还记得清楚。
刘广宁的成长过程除了前面说的刻苦努力,我认为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作为一个配音演员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从而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她配《生死恋》中的夏子,又配《绝唱》中的小雪,这是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人物。夏子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千金小,对爱情非常勇敢。而小雪是个贫困农民出身的女孩,她爱少爷和夏子绝对是不同的。刘广宁联系到自己读过的巴金小说《家》中的丫头鸣凤和少爷觉慧之间的感情,从中到小雪的情感依据,所以配出了夏子和小雪不同性格的两个姑娘。 二是演员配音一定要动情,投入你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刘广宁在《
望乡》中为小阿崎配音(老年阿崎婆由赵慎之配音),一个天真的姑娘被骗卖到南洋去当,妓院老板(尚华配音)让她去接客那场戏,又哭又喊,又打又骂:“我不接,我不接……”刘广宁配得十分动情,嗓子都喊哑了,达到感人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