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4高考高考作文:广东省五年(2010-2014)高考作文命题解读
文章类别:高考作文
广东省五年(2010-2014)高考作文命题解读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
2010年作文题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分内容提示和写作要求两部分。审题的关键首先是把握好题目中的“你”字,“你”是谁?命题提示语指向很明确,可以是有形的人、物、书籍、艺术活动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思想、精神、名人名言等等。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就要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积累,选定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对象。另一个审题关键是要看清“为邻”,而不是“我的邻居”。也就是说,要写成与你为邻给我带来的影响或我应该怎么办,我们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总是有很多的“邻”,材料中说“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很显然,“却”是转折,这也是命题者强调的是重点。面对无可逃避,相互依存的“你
”,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判断呢?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以此来决定“我”对于“邻”的态度,来判断“与你为邻”的得失亲疏。总之,本题要求文章的落脚点在“我”,而不是“邻”。不少学生只注意到“邻”,而不是“为邻”,这就变成了“我的邻居、邻桌”,这就严重跑题了。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要如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深刻体验并发掘深层次的意义,就可得高分。写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均可出佳作。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命题解读】
2011年作文题仍采用命题作文形式,题面仍是分内容提示和写作要求两部分。“原点”的本意是出发的地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审
题时不妨把以上的提示看作一系列比喻,都是在比喻事物的根本。构思作文时首先要将这些比喻和抽
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化的办法很多,比如我们可以给“原点”设定一个定语,可写生活的原点、感情的原点、生命的原点、人性的原点、思想的原点、心态的原点、历史的原点……这样就可以到一个自己关注的问题,确定为你这一篇文章写作的对象。
明确题意后,既可写一个回到原点的故事,也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比如要写“回到感情的原点”,可以写一段美好的感情,伤害了,彼此冷漠,你用你的真诚去修复,那份感情回到了原点。再比如写“回到道德的原点”,就可以写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文明国度,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社会不公,道德滑坡,人性缺失等现象,如何通过道德约束和法治建设,回到原点。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有具体的内容,明确的主题。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他外甥女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解读】
2012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给考生提供了对于一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与观点,即“生活在哪个时代(时期)好”的问题,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选择回到过去或者飞向未来,或者“活在当下”,也可以赞成居里夫人的话“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不论写什么时代,无论选择哪一个观点,只要能写出这个时代的特征,阐明自己的理由,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调动你有关科幻电影的积累,写喜欢生活在未来,那么既要有对未来世界的描述,也要讲出享受未来科技的便利,表达对未来的热切期盼。再比如选择赞成居里夫人的话,就要写出赞成的道理,比如可以写这样的主题:“只要热爱生活,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或者,“善良的人四海之内皆有兄弟”。
也就是说,形式上你要写的可能是一种假设或幻想,但实际上你要表达的,仍然是你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当年的高考作文,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思想性。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解读】
2013仍是“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对比2012年的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语,不以命题人的意图引导、
限制学生的思维,就题目外在形式而言,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写作自由。从内容看是最近两年我国热议的慈善话题,材料涉及一个富翁三个家庭,三个家庭三种态度。写作要求提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材料内容”即是慈善的施受双方的作为,“含义”可从材料中合理抽象出来,而抽象出来的含义就不限于慈善本身,就会涉及更广泛的话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文章写抽象出来的“含义”,也不可完全抛开材料不顾,毕竟,作文的逻辑起点是题目所+的材料。
视不同的人对待慈善的不同做法和态度,选取一种或几种皆可;材料对施舍方的叙述非常客观,怎样的施舍方式于文无据,我们可以赞赏慈善行为,可以呼吁富而有仁;接受方对于富翁施舍有三种做法,分别立意可有三个角度:比如第一个可立意为感恩别人善意的帮助,第二个可立意为知恩图报,第三个可立意尊严比金钱更重要。
作文角度有优劣之分,不能放纵自己乱选角度。我们要着眼材料整体内容,从而选定写作角度,不要因为“自选角度”就只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写作,像本则材料,如果从“慷慨”、“同情”、奋斗(“白手起家”)等角度立意,显然就偏离材料大意了。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解读】
2014年命题形式上和2013年保持一致。材料对比了黑白胶片照片和数码彩照片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所引发的人们的不同感情反应。照片是一个典型的情感载体,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缩影,因此在审题上就最好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情感的关系上着眼,可写科技的发展使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幸福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变得更加泛滥,科技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对照片的不同情感体验,也是正面体验和负面体验同时具备的。因这个题目也可谓是时代性和思辨性同时具备的,给了考生构思立意较大的思维空间,但是,也可能会增加写作的审题障碍与难度。
也有一些考生的作文以“物以稀为贵”、珍惜“点滴”为主题,只着眼于写事物的多与少、优与劣,或人无完人、惋惜时间的分秒流逝等等,既不联系照片或影像,亦不涉及科技与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等关系。这种情况表明,还是有部分考生对材料内涵的整体把握有所偏颇,对题意认识不清,思维局囿于材料中的某个词,导致立意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