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80主题专栏一观察思考
【内容提要】近年来,男时尚融合了大众传媒的商
业文化和权力意志,契合了大众本能的审美需求,突破其
小众传播限度。具备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这种审美形
态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语境基于男女性剐的二元审美对立
的刻板印象,性别形象从单一导向多元。本文从性别社会
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多维解读。
陈坤资料
【关键词】男审美心理大众传媒多元
大众传媒语境下
男审美的多维解读
一、引言
“中性风”,“花瓶男”似乎正慢慢成为一种流行风尚,特别是在青少年体中更被推崇。穿梭于繁华的市中心、出没在时尚的非主流地带,你会频频看到一些中性打扮的少男少女。耳洞耳钉,嘻哈风格的装束,彩纷呈的个性发型,青春夺目的眩亮板鞋……而所有的看似无章可循的装扮实际上都遵循着“非主流”的装饰风格。这种看似杂乱的打扮的确在不同的社会体中带来不同的反响。据笔者的定性观测分析,年龄在16到30岁的体更会投去羡慕甚至欣赏的眼光。这些非主流打扮的体中不乏令人惊艳的漂亮男孩或男人,甚至可与耀眼的男明星媲美。
而这种街头非主流甚至有点中性装扮的帅气旋风反映在荧幕上,则集中表现在各类选秀活动和偶像剧上。例如,湖南卫视2005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其简单帅气的造型征服了无数歌迷。上海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栏目都涌现了一大批帅气甚至漂亮的男人。而与“超女”相对应的《超级男生>也暗示着拥有美丽姿的选手似乎更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笔者对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以及其他省大小共54场选秀前三甲做了细致的定量分析,其中男选手选秀冠军有近68.34%是可以被称为花瓶的美男,他们中的48.91%都有中性化或脂粉气的倾向。在各场次复赛或淘汰赛中拥有精致长相或中性帅气打扮的选手的晋级率达到73.4%,相比之下,打扮传统或被传统认为英俊阳刚的选手只有32.14%的晋级率。
随着选秀的深入,<;南都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男大拍卖,你够胆消费吗?>的文章,文中将5位“好男儿”选手作为“男”消费对象,并到不同身份的女性“出价消费”。此
@文/郑恩
篇文章在社会上顿然引发轩然大波,关于“男”的讨论也逐渐浮出水面。而“好男儿”的评委是清一的美女,她们独特的眼光充分代表着女士们特别是年轻女士们的审美标准。而部分入围的选手过于中性、过于脆弱,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女扮男装者,还有评委称他们为“尤物”,而这样的词语,以往都是用来形容女性的。
二、男审美的历史遗风与现状
其实,在中国这个以男权为主体审美的社会中,男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只要遇上合适的环境便能盛行一时。远在商代就有“美男破产,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历史上男之风盛行还往往伴随着有特殊癖好的帝王。比如人所共知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等。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之,“断袖而起”……q可见当时男之盛远非今日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汉代以前“狎呢娈童”仅为君王之所好,到了西晋,便是中国最为繁盛的男时代。“晋代和六朝是一个十分讲究品性的时代。各种品性之中,记载最多的是姿容,是容仪,男子而亦讲究姿容,中外的历史里似乎只有两个时代,在西洋是希腊,在中国就是魏晋南北朝了。”2而“男
”一词也并非泊来品或现代新造出的新鲜词语,其实古已有之,早在《汉书佞幸传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焉。”Q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年代却恰好是自由解放和精神开脱的年代,文学的自觉和人的自觉不断被唤醒,形成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自我发现思潮。人开始认识自身的美,一如西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普遍关注自身,由单纯向外探求到内外共修。这样一来,沉醉于个体姿容、修仪、精神之美便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风气,其中最盛产的当
622。。8年第7期(总第47期)I东南,f
考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