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第23期临床研究3种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林军萍
甘肃省陇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 定西 7481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下肢静脉曲张中采用不同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开展时间跨度范围确定为2018年10月~2020年4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跨度范围内就诊的7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模式为依据,将72例患者均分为甲组、乙组、丙组,n=24,甲组患者行传统结扎剥脱术,乙组患者行点式抽剥术,丙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对比3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组更具优势(P<0.05)。对比3组术后VCSS评分、CIVIQ评分,丙组更具优势(P<0.05)。对比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安全有效,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043-02
下肢静脉曲张属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下肢静脉阻塞、静脉瓣功能异常、泵功能不全等导致
下肢静脉血液无法有效完成回流,进而诱发皮肤组织微循环障碍、静脉压升高及浅静脉曲张[1-2]。下肢静脉曲张形态为圆柱状或囊状扩张,静脉主干及分支均可产生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液淤堵、下肢静脉凸起并呈蚯蚓状走行,下肢肿胀及疼痛严重,并可诱发皮下硬结、萎缩、脱屑等症状,如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可诱发皮肤溃疡及湿疹,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临床下肢静脉曲张多采用高位结扎及剥脱等方案,此类方案疗效显著,其主要缺陷为创伤面积极较大,且不良反应多发[4]。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案日益丰富完善,点式抽剥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等方案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总结评估我院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研究并分析不同方法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跨度范围确定为2018年10月~2020年4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跨度范围内就诊的7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模式为依据,将72例患者均分为甲组、乙组、丙组,n=24。汇总统计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甲组男女性别比值设定为12: 12,年龄跨度值36~62岁,平均数(49.75±
2.06)岁。乙组男女性别比值设定为14: 10,年龄跨度值38~61岁,平均数(49.83±2.15)岁。丙组男女性别比值设定为13: 11,年龄跨度值37~62岁,平均数(49.83±2.09)岁,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
影响(P>0.05)。纳入标准:经造影及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股静脉瓣功能正常,CEAP分级为3~6级,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类疾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及其他无法配合研究人员。
1.2方法 (1)甲组患者行传统结扎剥脱术,麻醉方案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期间需对大隐静脉实施高位结扎处理。医师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切口设置于腹股沟卵圆窝区域,长度约为2cm。规范化结扎大隐静脉根部不同分支,并于隐股静脉连接区域对大隐静脉实施高位结扎操作。完成上述操作后选取内踝区域离断结扎,利用静脉剥脱器剥脱大隐静脉主干,操作中需以内踝远心端为起始部位,并逐步过渡至近心端区域,以确保剥脱效果。同时,需对小腿静脉曲张实施分段剥脱。(2)乙组患者行点式抽剥术,选取患肢耻骨结节外侧下方区域2-5cm设置高位结扎切口,长度约为2cm。将患者皮下浅层筋膜组织切开,确定大隐静脉主干部位后,于卵圆窝区域实施分离。切断大隐静脉与分支结构,并对各个小分支进行结扎处理。以静脉切断区域为基础,使剥脱器逆行达到内踝上方区域,剥除大隐静脉主干分支,并在小腿部分设置切口,抽出病变静脉组织,完成操作后行加压包扎处理。(3)丙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术前妥善标记静脉曲张走行,麻醉方案为硬膜外麻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方案同甲组。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操作中需以描记区域起始部位为基准,使用三角针及4-0可吸收线经由曲张静脉单侧边缘区域进针,达到深层血管部位后通过曲张静脉对侧边缘部位穿出,可吸收线末端于皮肤表面打结,并结扎纱布粒。利用该三角针携带可吸收线经单侧
穿出针孔区域斜向足侧进针,穿过静脉浅面,由静脉对侧边缘区域穿出。完成操作后选择原有穿出孔区域完成进针,并经由静脉深面部位穿透静脉,于对侧缘区域出针。缝线拉紧后经由该针孔区域进针,穿过静脉浅面区域,由对侧缘部位出针。上述拉紧及缝合等操作逐步过渡至下肢静脉曲张远端部位,并利用纱布粒固定打结,完成操作后可见缝线外侧存在纱布粒,皮肤表面无缝线。如患者为小隐静脉曲张也可采用该方案,如患者为静脉溃疡,需在溃疡边缘区域缝扎,以实现周边浅静脉的闭塞。
1.3评价标准 统计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VCSS评分、CIVIQ评分。VCSS评分即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共包括10项指标,分值范围为0~30分,得分为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CIVIQ评分即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评分,共包括20项指标,分支范围为0~100分,得分超80分表明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统计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统计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 对比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组更具优势(P<0.05)。
表1 对比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x±s)组别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恢复时间(d)甲组(n=24)56.92±4.6678.44±3.699.43±1.59
乙组(n=24)27.94±7.3557.52±4.77  6.97±1.16
丙组(n=24)14.86±6.32*41.35±8.68*  4.75±1.42*注:与甲组、乙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对比3组VCSS评分、CIVIQ评分 对比3组VCSS评分、CIVIQ评分,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丙组更具优势(P<0.05)。
表2 对比3组VCSS评分、CIVIQ评分[(x±s)分]
组别
VCSS评分CIVIQ评分
术前术后1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甲组(n=24)9.44±1.85  6.88±1.3554.47±8.0562.85±6.21乙组(n=24)9.51±1.72  6.96±1.2554.79±8.3264.09±7.35丙组(n=24)9.53±1.69  4.83±1.36*54.82±8.4780.09±7.66*注:与甲组、乙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43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1月  第23期临床研究
2.3对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丙组更具优势(P<0.05)。
表3 对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
组别皮下硬结及
血肿
静脉炎及静
脉血栓
切口感染
并发症
发生率
甲组(n=24)3328(33.3%)乙组(n=24)1326(25.0%)丙组(n=24)1001(4.2)*注:与甲组、乙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等不同类型,原发性静脉曲张致病原因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关,继发性静脉曲张多继发于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患者静脉血液长期处于倒流状态,肢体负担较为严重,并可诱发静脉压升高,导致交通支静脉瓣与隐股静脉瓣损伤。下肢静脉曲张典型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突起,进而形成不同走行,也可导致患者下肢阵痛及皮肤组织溃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及时行针对性[5]。
临床下肢静脉曲张的关键为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下肢美观度,并降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方案为传统结扎剥脱术,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剥脱等完成,其主要缺陷为手术耗时较长,且不良反应多发,术后区域美观度恢复效果不佳。现阶段,点式抽剥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得到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点式抽剥术以高位结扎方案为基础,在扩张静脉组织区域设置长度低于5mm切口,并抽出曲张静脉组织。该方案主要优势为操作简单,对设备无过高要求,但切口数量较多,手术耗时长,术后需通过美容缝合技术提高美观度。大隐
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适用于小腿部广泛蜿蜒的静脉曲张,缝扎血管期间无需设置皮肤切口,皮肤表面美观度良好。利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可重复溃疡或静脉曲张复发,手术操作简单,无需切开皮肤,患者疼痛轻微,可显著提高溃疡愈合效果[6]。总结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内容,丙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优于甲组、乙组,丙组患者VCSS评分、CIVIQ评分优于甲组、乙组,可认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缩短恢复时间,提高预后效果。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乙组,可认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安全性较高,能够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
由此分析可知,下肢静脉曲张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安全有效,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应用。同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下肢静脉曲张的具体方案仍需持续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煜杰. 对比分析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传统手术对单纯性下肢浅
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2): 335-335.
[2] 朱恩全, 陈坤前, 李发旺, 等. 静脉腔内激光术(EVLT)联合
泡沫硬化剂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J]. 糖尿病天地, 2020, 17(4): 189-189.
[3] 王建国, 宫国军, 孙露新. 观察腔内激光闭合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
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5): 76-77.
[4] 骆广义, 胡知齐, 胡金龙. 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与静脉腔内激光术
轻中度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比较[J]. 安徽医学, 2020, 41(3): 301-304.
[5] 张荣, 陆民, 赵海光, 等. 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临床医刊, 2020, 33(2): 107-109.
[6] 苑超, 高荣键, 孙伟东, 等. 超声引导下腔频消融联合点式
剥脱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观察[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 20(7): 1272-1276.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可选择的麻醉方面案较多,例如:椎管内麻醉、全身麻
醉、静脉麻醉复合神经阻滞等,而不同的麻醉方案得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但是,选择哪种麻醉方式临床上还未达成共识,若是采用了不合适的麻醉方式,可能会使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产生较大的波动幅度,尤其是心血管代偿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不仅会增大手术风险,术后还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近些年来,临床学者们越来越推崇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因其具有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理想等优点,用于老年患者可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7]。髂筋膜间隙阻滯(FICB)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开阔了麻醉医师视野,使研究者逐渐向超声引导下FICB方面进行研究,由于超声的应用,使得FICB定位的准确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利用实时超声引导下FICB的成功率较经典的“落空法”操作成功率提高,与传统“落空法”比较,FICB技术的安全系数与操作成功率更高,能有效的降低局部麻醉药中毒、并发症的发生率[8]。对于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来讲,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保障心脑血管供血、供氧足够,是手术成功完成的关键环节 之一。
综上所述,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应用髂筋膜联合骶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参考文献
[1] 胡超力, 李成, 王芬, 等. 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
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比较[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39(3): 99-103.
[2] 戴东升, 王丹凤, 廖燕凌, 等. 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联合阻滞方
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9, 28(9): 10-10.
[3] 陈文霞. 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对
老年髋部骨折的作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16): 108-110.
[4] 焦妮妮, 李言民, 张亚伟, 等. 髂筋膜平面阻滞联合腕踝针在髋
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116-118, 125.
[5] 黄新利, 王彦梅, 刘巍, 等. 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 近端腘
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19, 26(21): 2660-2663.
[6] 宋舒舒, 韩晓东, 林立, 等. 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髂筋膜间隙多点
阻滞在老年患者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 2019, 41(1): 73-76.
[7] 周颖, 凤婧, 杜鹏, 等. 不同入路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用于股骨近
陈坤资料
端手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比较[J]. 华西医学, 2018, 33(9): 1142-1145.
[8] 赵寅冈. 腰硬联合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头
置换术中的效果比较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6): 226-22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揭阳市科技创新项目(卫生医疗)立项项目(190827102355413)
作者简介:黄海娜(1985.01-),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麻醉科。
(上接第33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44医学食疗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