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名著导读
梦的解析
——阅读报告
  年      级:2013级
      学      号:************
姓      名:周丁
专 业 导 师:吴荣光
课 程 导 师:周功华
梦的解析
一、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捷克的弗莱堡,四岁时移居维也纳,其后的一生大部分在此度过。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随后专门从事神经精神医学的研究,1939年病逝于伦敦。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现代心理学众多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从心灵深处分析探讨人性。其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结构说、人格结构说和心理动力说这三大部分组成。这一学说不仅在心理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影响到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学、艺术、宗教、史学等各方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二、中英文全名
中文名:《梦的解析》、《释梦
英文名: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德文名:Die Traumdeutung
三、作者、译者、出版信息
作    者:(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    者:孙名之  顾凯华  冯华英
出版发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版    次:2011年9月第一版
四、本书内容摘要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陈述了自己的理论:对儿童的梦的研究;探讨梦的检查作用;梦的象征作用;分析梦的转移;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
五、本书结构框架
本书开始写了第一版到第八版的序言,主要写了作者对于本书本次出版的一些看法。
第一章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弗洛伊德将讨论有关应用心理技巧来解析梦的可能性,对早期以及当代有关梦的理论做了一番简洁的介绍。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做梦的人在不清醒状态时的精神活动的延伸。
第二章  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
1、梦是可以解释的,每个梦都是有意义的。2、梦者必须将本身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说出,必须对自己的各种意念绝对保持公平。3、梦是愿望的达成,其动机是某种愿望。
第三章  梦是欲望的满足
1、梦所代表的愿望达成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2、小孩子的梦往往是很简单的愿望达成
第四章  梦的伪装
1、一旦愿望的达成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因此这种愿望只能以改装的形式出现。2、假设每个人的心灵内都有两个心理步骤:第一个在梦中
表现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扮演检查者的角而形成了梦的改装。3、一些梦的不愉快性质与梦的改装有关:这些梦中的愿望,平时招致严重的压抑,所以愿望的达成均被改装到乍看无法看出的地步。4、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第五章  梦的材料及来源
梦的材料来源于我们的记忆,我们仔细分析每一个梦便会发现里面的场景似曾相识,但与真实的场景又不完全相同。
1、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
梦的来源包括:a)一种最近发生的在精神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1)几个最近发生具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2)一个最近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3)一个对梦者本身有意义的经验,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2、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那些在醒觉状态下所不复记忆的儿时经验可以浮现在梦中,梦的记忆具有两个特点:a)梦内容多半以不重要的事为显意;b)梦内容多选用最近的以
及孩提时代的资料
3、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肉体上的刺激可分为三种:由外物引起的客观上存在的感官刺激,仅能主观觉察到的感官内在的兴奋状态,以及由内脏发出的肉体上的刺激。肉体上的刺激并不能单独起作用,它只能通过与精神所具有的其他事实综合,才能完成梦的材料。如果在睡眠时一种肉体上不舒服的感觉发生时,梦活动可以将之利用来达到某种受压制的愿望。
第六章  梦的工作
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其内容可以回忆起来;隐梦是通过显梦表现出来的本能欲望,隐梦转化成显梦有赖于梦的运作机制。
本章主要介绍了梦的凝缩作用,转移作用,表现方法,梦材料的表现力,梦的象征,梦中的感情和梦中的理智活动,荒谬的梦等。
第七章  梦过程的心理学
本章为总结性理论部分,深奥难懂。它分析了梦的遗忘,退化现象,愿望达成,由梦中惊醒到梦的功能和焦虑的梦,意识与意识的现实等现象与理论。
六、本书的理论观点、论证方式、核心观点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解释了他的三大发现:梦是潜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伪装的满足;伊底帕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以下是梦的解析中的主要观点。
梦的解析方法                                                   
(一)梦的全程研究包括:
1)梦的动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的题材及来源:重要的事实和精神经历;梦的工作过程:凝缩;移置;组装。
2)梦的解析方法:将梦分割,从每一个细节中推断其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将形形的含义总结起来,得出做梦者的真实意图。
3)梦的解析的技术处理方法
A 象征法:把梦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寻求可以理解的,与原来内容在某些方面相似的另外一种事物去代替它。但这种方法遇到混乱的事物时,就难以解释了。
B 解码法:把梦看做一个密码系统,梦中的每一种东西都是现实中某种东西的借代,梦中的每一种动作行为都固定地与梦中所希望的动作行为对应。弗洛伊德强调“分割梦过程中各细节”的思想。
(二)心理结构的潜意识论
1)弗洛伊德的立体心理结构图
A 意识层 梦的解释
B 潜意识层:潜意识或无意识(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前意识(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层面,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潜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2)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的基本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对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三)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1)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性的冲动,是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更有甚者,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各种学说的五个重要分支
A 梦心理学:用潜意识解释梦,梦的分析看作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潜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B 过失心理学: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人的各种失误都是潜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表现,是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
C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是性的本能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潜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欲力满足的代替物。
D 人格心理学
a 本我:被称为“欲力”的原始的生命本能,按“享乐原则”行动,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
b 自我: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了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
c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用自我理想来确立行为目标,用良心监督行为过程,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按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
三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自我作为中介,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限制的夹缝之中。
E 儿童心理学
a 儿童时期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性器期
b儿童时期的伊底帕斯情结非常重要,儿童的第一个性欲对象往往是异性的双亲之一。
(四)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
1)梦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2)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
3)梦的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不是肆无忌惮直截了当的,是经过修饰改装过后的表达。
4)梦中潜意识的表达冲动受到意识的沉默压力所克制,所以梦就不得不采用一种秘密的语言。梦中出现的影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编码规则和采用专业的解码方式才能进行解释和理解。
5)梦对愿望改装的工作方式
A 凝缩:显梦为了逃避意识对欲望的监督,将隐梦的内容进行了压缩精简,形成了一个新的更概略的片段,或者是从多种愿望中挑选了某个部分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梦的内容。
B 转移:指显梦将隐梦的主要部分或中心动机放置到不为人所注意的边缘,或者被当做无关紧要的部分而逃避审查。
C 象征:指显梦不是直接而是用一种替代物的方式来间接表达隐梦的意义。
例:手杖,树木,雨伞等,因为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往往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洞穴,瓶子,帽子等,代表了女性生殖器官。跳舞,骑马,爬山,飞行代表了性行为;头发或牙齿的脱落则是阉割的象征。
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
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七、相关文献评论
1912年荣格发表了《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与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于对里比多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潜力,荣格则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由此,荣格全盘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论。荣格说,自己并不是佛洛依德的反对者,只是学问的忠诚者,荣格曾说,他对东方学问的喜欢可以称做“心灵上的朝圣”,印度文化、易经、老子、炼金术、孔子,他都有涉猎,对于佛禅更是喜爱有加。他的心理学理论,除了一部分来自“临床心理学经验”之外,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外部渠道与途径,它包括了东方宗教在内的所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