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 第6期2018年6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Vol.37 No.6
Jun 2018
收稿日期:2018-04-14
作者简介:赵敏(1993-),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8.06.023
试论影视改编对文学原著的忠与不忠
赵 敏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 要: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自20世纪90年代大热之后,“是否忠实原著”就成为大部分观众评判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但影视传媒作为一种独立的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逊于文字的弊端。不忠于原著可能会出现影视经典,忠于原著也会造成影视滥觞。这两种结
果都是对原著不同程度的异化,为何一个可以成功,一个却又失败,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
关键词:影视改编;原著;忠实;异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8)06-0130-05
  将文学著作搬上舞台古已有之,最远可到古代的戏曲,又到近代的戏剧、话剧;但将作品付诸荧幕还是20世纪90年代大肆兴起的。这种改编形成影视界的一股潮流后,作为受众的观众自然也有了评判的标准,最直接的就是“是否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标准。张艺谋在9
0年代改编的几部电影《红高粱》(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据苏童小说《妻妾成》改编)、《菊豆》(据刘恒小
说《伏羲伏羲》改编)[1]
等在国内外皆获好评,并且
斩获多项大奖。纵观这些影片,基本都忠实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精神内涵,《红高粱》虽改
变了原著倒叙、插叙、时空交错等叙事模式,但也选取了适宜于影视呈现的方式(画外音的回忆),精到地呈现了原著的内在神韵。有了前面的成功实践,似乎对文学名著作影视改编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原著成为人们普遍运用的评价原则,观众因对作品的阅读期待而默认这一标准,学术界因维护著作的原有精神内蕴而坚守这一标准。那么,究竟什么程度才叫“忠实原著”?故事情节的复制、人物性格的贴切?抑或精神意蕴的继承?也许全都做到才叫原原本本地忠实,但影视与文本是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传播媒体,有自己特有的传播方式。它有优于文字将形象具体化、现实化的特点,也有表达方式的限制而
不如文字自由畅快。因此“忠于原著”要看在什么程度上的“忠”;完全忠于故事情节不一定是成功的改编,而对原作的碎片化截取或许不忠于原著,但有可能会塑造出经典。实际上,最根本的忠实是对其精、气、神的演绎,并能和当下的意识流向相契合。
一、不忠的经典———后现代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于1995年上映由刘振伟导演、周星驰主演,改编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以下简称《大话西游》)在当时并未获得成功,甚至更多的是指责和谩骂,认为是对经典的亵渎。从这些来自老一辈的观影感受不难看出他们是本着尊重并忠实原著的观看期待来做出评价的,因他们处于或经历过那个严肃的阅读时代和崇敬的主流意识;然《大话西游》的改编可以说是对《西游记》的彻底解构,颠覆了其神圣意味,变得面目全
非[
2]
,这给当时崇拜名著的读者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不能接受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五年之后,这部电影却出现了一个大反转,成为青年人追捧的热片,并由此形成了流行于年轻人中的“大话”文化现象,一举将《大话西游》推上经典影片的席位,而周星驰饰演的至尊宝和朱茵饰演的紫霞仙子形象也深入人
朱茵·
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