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HUACHUNNI 护花春泥
三、信息化摄影课程教学的实现
(一)智能手机在信息化摄影教学的应用 “互联网+”大时代为人们拓展了生活和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同时也为人们学习摄影提供了技术基础,智能手机也逐渐被课堂所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好智能手机,服务学习。受拍摄设备条件和场地限制,学生无法统一使用一种设备,学生拍摄不同被摄体也不尽相同,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无法打破时空限制,实时指导学生拍摄。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拍摄也能够及时让教师指导,我们依托“图虫”APP、一个()、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分组,优化小组结构、收集学习数据,激发学生灵感和创意,借鉴“三分构图法”技巧提升自己拍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软件评论功能,变单向的师生互动为多向的交流,将课堂讲解延伸到课外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技术精湛以外,主题思想的表达更显得尤为重要。比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因此我们也会以赛促学。教师将会在课程结束后,根据“三分构图法”拍摄要求,组织“青春校园”主题摄影比赛,运用线上投票和线下教师评选两种办法评选优秀作品,评选后在和教学楼展厅线上线下同步展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VR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军事、医疗和
教育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在很多专业中都会有摄影课程作为一门辅助课程讲解,这门课程操作性较强。教师上课时会遇到一些难题,一是学生没有相机;二是很多学校没有摄影实验室供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只听理论不足以掌握摄影基本知识。虚拟摄影技术就可以解决相关的操作难题,首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一台虚拟的相机,相机上面设有调节拍摄参数的按钮和设置构图等功能;第二,虚拟技术可以设置模拟灯光效果,将拍摄功能和布光效果结合起来,实时观察拍摄效果;第三,虚拟技术相机在取景器上显示九宫格,学生可以按照显示的参考线条安排拍摄主体,快速学习“三分构图法”操作技能,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节约了教学资源。
(三)翻转课堂在信息化教学中作用 传统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老师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讲知识,学生学知识,课后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则课后实践、操作课堂知识。但是,翻转课堂则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间课堂交流、师生互动、实践探索等手段来掌握课程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或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课程内容。课前教师会把有关“三分构图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及要点的学习资源分享至班级,学生通过学、拍、查、展等四个环节完成课前学习。使用微课、在线教程等手段在线学习“三分构图法”,通过APP软件推荐优秀作品赏析,完成学生初学拍摄作业的自查自纠和查缺补漏。要求学生将课前作业上传“图虫”APP,收集学生作业的数据,根据APP的“评论”“喜欢”“分享”“下载”等数据,给学生分成“大咖”“达人”“小白”三个小组,针对不同的组别,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课中把每一位学生课前作业在电视机屏幕展示出来,由每组的组长点评本组组员作业,阐述每一张作业的优缺
拍了拍怎么弄点,结合“图虫”软件中的评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课后,学生再回到课前作业拍摄点,根据教师示范要点和方法,再次拍摄,将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进行对比发在中,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查看,点评作业的优缺点。课堂信息化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更好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获取过程中,实现了会学到会创的飞跃,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会使用“三分构图法”技巧,还会在这个基础之上有自我主观创作,实现学生由机械的模仿到具有创作能力的飞跃。
智能手机终端、VR技术和翻转课堂等技术引入摄影课堂教学,将课堂知识的讲授具象化、立体化、可操作化。调动可应用的信息化资源将课堂打造成生动、有趣、参与度高、成就感强、有获得感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不断完善、提高和丰富自己,使信息化教学应用到每一堂课中去,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1]顾宇炜.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摄影课中的应用探究[J].职业,2017(31)85-86.
[2]张津辅.论基于VR技术的摄影仿真实验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4(01)91-93.
[3]刘绪.“翻转课堂”在高校艺术专业摄影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3)38-40.
13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