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物
1.曾国藩湖南湘乡⼈,湘军缔造者、最⾼统帅。以进⼠从戎⽽成⼀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团练⼜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新的地⽅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罗有“忠义⾎性”的书⽣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军。⿍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学问深厚,见识⾼远,⽂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物和超⼀流儒将。其⼈⽣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泽东等⼈影响甚⼤。
2.胡林翼湖南益阳⼈,湘军统帅。进⼠出⾝,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重选将,认为将领得⼈,兵少可战;军⽆良将,终归于败。⽽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勇,有勇⽆智,均⾮良将。重⽔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当五,⽔师可以⼀当⼗。⽤兵主张⽔陆结合、步骑协同,
每战必留强⼤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量为主,得⼟地、城池次之。这⼀杰出思想后被⽑泽东继承吸收,⽤于同蒋介⽯的较量,卓有成效。后⼈蔡锷将曾、胡⼆⼈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影响深远。
3.左宗棠湖南湘阴⼈,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后⼊湘军⽽成为统帅之⼀。年轻时即⾃称“亮⽩”,以诸葛亮⾃居,后⼜⾃许“⽂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卧龙”,委实有些⾃夸。然其⼈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细,决⼼坚定,⼒避冒险深⼊,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战功卓著,收复新疆⼀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评⽈:“历古以来,书⽣戎马,⽽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4.李鸿章安徽合肥⼈,由湘军起家⽽为淮军创始者、最⾼统帅。选将不重出⾝,唯才是⽤,善以功名利禄激励⼠⽓;但治军⽋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技术,创办军事⼯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主张以持久战对⽇本速战求成之诡计。然其作战指导思想消极保守,甲午战争中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招致该舰队全军覆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综观其⼈,魄⼒与曾国藩相当,学问、
修养则逊之。与沙俄订⽴卖国密约,并收受巨贿,为其⼀⽣最⼤之污点。
5.李秀成⼴西藤县⼈,太平军统帅。出⾝雇农,⽂化不⾼⽽才智出众。以⼠兵位跻统帅,作战经验丰富,且善于团结友军,协和诸将。⽤兵稳健多谋,注重策略。1857年天京内讧之后,东王杨秀清被杀,翼王⽯达开出⾛,李与陈⽟成同掌军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帅,受封为忠王。其得意之作为⼆破清军江南⼤营和全歼湘军李续宾部的三河之战。在与湘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然短于
攻坚,不善硬仗。1861年春,领兵30万开抵武昌外围⽽骤然东撤,不救安庆,为其⼀⽣最⼤失策。1863年12⽉,苏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李秀成向天王建议“让城别⾛”,遭拒绝,遂困守天京。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终被处死。
6.袁世凯河南项城⼈,北洋军创始者、最⾼统帅。其军事业绩主要不在作战,⽽在建军。早年投淮军,派驻朝鲜期间初显军事才能。因清军在甲午战争的惨败⽽痛感整肃军政、改⾰军制之必要。1895年开始在天津⼩站以西法练兵,仿照德国陆军模式创建新式陆军,定名为新建陆军,后改称武卫右军。1901年袁⽒升任直⾪总督兼北洋⼤⾂,以武卫右军为基础编练北洋常备军,⾄1905年北洋常备军达6镇(相当于师)7万余⼈。袁⽒由此成为北洋军阀⾸领,拥兵⾃重,权倾朝野。北洋军系由步兵、骑兵、炮兵、⼯程兵、辎重兵组成的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诸兵种合成军队,战⽃⼒超越湘、淮两军。此为袁世凯军事上最⼤之功业,袁⽒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称中国军队近代化之
⽗。后来的国民⾰命军军制模式,多由北洋军沿袭⽽来。袁⽒为⼈处世⽼谋深算,⼿段阴毒,野⼼极⼤。1915年冒天下之⼤不韪,悍然复辟帝制,遗臭万年。
7.蔡锷湖南邵阳⼈,护国军统帅、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为梁启超之得意门⽣,才华卓绝。曾与蒋百⾥⼀起留学⽇本陆军⼠官学校,成绩优异。在军队与国防建设⽅⾯有卓越主张,如:军队应编成野战军、守备军、补充军、国民军和特种队,以便于平时、战时遂⾏不同任务;义务兵役制必须实⾏征之能来,来之能教,教之能归,归之能安,临战即⾄的“五要件”;军事训练应做到⼈与器、兵与兵、军与军、军与国的四个⼀致等等。针对英法列强觊觎我西南地区,曾主持制订《五省边防计划》。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军⽤兵思想推崇备⾄,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其⼈风流倜傥,⽽思想进步,爱国⼼极强。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屡胜北洋军。病逝时年仅34岁,为时⼈所惜。
8.吴佩孚⼭东蓬莱⼈,北洋军直系统帅,追赠陆军⼀级上将。秀才出⾝,早年因纠纷杀⼈,被迫离家从戎,逐级晋升为直系⾸领。其⼈多谋善断,⽤兵⼤胆果决,尤善⽤夜战奇袭战术打击敌⽅枢要,以较少兵⼒速战速决。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采⽤侧翼迂回战术,⼤败皖军。1922年⼜在直奉战争中适时捕捉战机,击败奉军。在第⼆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祥倒⼽⽽惨败,后⼀度东⼭再起,终为北伐军所败。思想守旧,个性刚强,重⽓节操守,⼀⽣奉⾏“三不主义”:不⼊租界、不占地盘、不攒钱。抗战爆发后,严拒⽇本诱降,克保晚节。1939年,因⽛疾经⽇本医⽣施⾏⼿术后暴卒。
9.蒋介⽯浙江奉化⼈,国民⾰命军最⾼统帅、军事教育家,特级上将。早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本东京振武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校长。靠军事起家,故极重军权,喜着戎装。个性甚顽强,⼀⽣屡仆屡起,从不轻易⾔败。军队建设上,眼光开阔,强调精神建军,重视军官培养,注意吸收外国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发展空、海军和机械化部队,开中国军队现代化先河;
战争指导上,主张军事与政治⼿段并⽤,对弱敌采取速战速决⽅针,对强敌实⾏持久消耗战略,重视战略后⽅建设;战役指挥上,动辄赴第⼀线,好越级指挥,随意插⼿,时常导致混乱,效果甚差。观其⼀⽣,政治能⼒较军事能⼒为强,军队建设较战争指导为强,战略指导较战役指挥为强。
10.蒋百⾥浙江海宁⼈,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追赠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本陆军⼠官学校,与同窗蔡锷分别以第⼀、第⼆名毕业,获天皇颁授军⼑。此成绩引起⽇本同学嫉视和校⽅不安,从此将留学⽣与⽇本学⽣分堂就读。后赴德国实习军事。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和陆军⼤学代理校长,桃李遍天下。在国防建设、国防教育、国防战略⽅⾯,均有卓越见识。抗战爆发前,曾预
测中⽇⼤战不可避免,两军将在湖南⼀线形成僵持;抗战爆发后,断定⽇本必败、中国必胜,所⾔均⼀⼀被战争进程所印证。⼀⽣著作宏富,代表作为《国防论》。
11.冯⽟祥安徽巢县⼈,西北军统帅,陆军⼀级上将。早年投淮军、北洋军当兵,逐级晋升。后另⽴门户,⾃成⼀路诸侯。其⼈⾝躯⾼⼤,声若宏钟,豪爽激昂,质朴诙谐。治军极严,重军纪,爱百姓。
长于练兵,以传统武术和军体操施之于训练,所部官兵体格强壮,善搏杀能吃苦,战⽃⼒不在中央军黄埔系之下。弱在不善⽤兵,中原⼤战中因⽤兵过于谨慎⽽错失⽣擒蒋介⽯之战机。所部西北军⼀度发展⾄40万,叱咤风云,睥睨⼀时;但因家长作风过甚,动辄喝斥罚跪,为部将所惧所厌,从⽽埋下解体之祸根。爱国⼼极强,⼒主抗战,为国民党内最坚定之抗⽇派。旧部张⾃忠、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均为抗⽇名将,对抗战贡献甚巨。与蒋介⽯为结拜兄弟,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敢于当⾯批评斥责蒋介⽯之⼈。解放战争后期与蒋决裂。1948年由苏联归国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在⿊海因轮船失⽕遇难,事故原因⾄今不明。
“平民⽣,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不懈,守诚守拙……”这是近代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祥(1882年— 1948年)写的⼀⾸诗,题⽬是《我》,镌刻在泰⼭脚下他的墓园的⼀座⽯碑上。他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贫苦农民出⾝。⽗亲是淮军中的下级军官。清末时他也到淮军中当兵。后来投奔北洋军,因⾝材魁梧,能勤学苦练,三年后升为排长。受协统陆建章赏识,陆将内侄⼥嫁给他。不久升为管带(营长)。⾟亥⾰命时参加滦州(今河北滦县)起义,失败后被递解回原籍。 1912年⼜被陆建章起⽤,任营长,招募⽯友三、孙良诚、刘汝明、佟鳞阁、冯治安、孙连仲等⼊伍。 1914年围剿河南的⽩朗起义军后任旅长。冯⽟样治军时注重严格训练,造就将才,加强纪律,教官兵救国爱民,厉⾏俭朴,与⼠兵共⽢苦,赏罚严明,⽤⼈惟贤,以主义(指孙中⼭的三民主义) 启迪官兵。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 1920 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和在东北地
区发展起来的奉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冯⽟祥奉令进攻驻陕西的皖系军阀陈树藩部,占领陕西,部队扩编为师,任师长,不久⼜接任陕西督军。 1922年,第⼀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祥率部讨奉援直。河南督军赵倜倒向奉系,冯率部击溃赵部,任河南督军。 10⽉,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率部驻南苑。 1924 年,第⼆次直奉战争爆发,冯五祥率部由热河(今河北承德⼀带)回师北京,发动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博仪出故宫。他毅然脱离直系军阀,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北上主持国家⼤计。不久,皖系军阀段祺瑞联合奉系执政,冯⽟样被排挤到张家⼝任西北边防督办,将国民军第⼀军改称为暂编西北陆军。 1926年赴苏联考察回国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整顿部队,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来改称国民⾰命军第⼆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平定陕西、⽢肃,出兵潼关,同由武汉北上的北伐军会师中原。 1927年蒋介⽯发动“四⼀⼆”后,他⼀度附和蒋清党反共。次年任国民党政府⾏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随后因同蒋介⽯在整编遣散部队等问题上发⽣利害冲突,于 1930年联合阎锡⼭、李宗仁等举兵反蒋,爆发蒋冯阎⼤战。失败后下野,其部队为蒋介⽯收编。“九⼀⼋”事变后,反对蒋介⽯的不抵抗政策,积极主张“停⽌内战,⼀致抗⽇”。 1933年 5⽉,在中国共产党的⽀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 (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民众抗⽇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收复多伦等四县,将⽇军驱逐出察哈尔。蒋介⽯诬蔑
他“破坏整个国策”,以重兵相逼,他被迫辞职,隐居泰⼭。1935年,在蒋介⽯答应抗⽇的条件下,出
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开始,他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介⽯的排挤⽽离职,但仍多⽅奔⾛,积极开展抗⽇救亡活动。1946年,以“⽔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在美国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的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持蒋介⽯打内战。 1948年 7⽉,应中国共产党
邀请参加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作。归国途中,因轮船失⽕,不幸遇难。冯⽟祥戎马⼀⽣,好学不倦,⽣活简仆,为政清廉。著有《冯⽟祥⾃传》、《我所认识的蒋介⽯》、《冯⽟祥演讲集》等。
12.李宗仁⼴西临桂⼈,桂军最⾼统帅,陆军⼀级上将。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爱国⼈⼠李宗仁(1891 年—1969年)。李宗仁,字德邻,⼴西临桂⼈。早年就读于⼴西陆军⼩学堂、⼴西陆军速成学校。清宣统⼆年(1910年)加⼊中国同盟会, 1916年在护国军第六军任排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1919年参加孙中⼭发动的护法战争,升营长。 1920年参加粤接战争。曾受系统军事教育,早年由护国军、粤桂边防军基层军官迅速崛起⽽⾃成⽓候,尔后联络黄绍竑、⽩崇禧等,先后击败旧桂系陆荣廷部和滇军唐继尧部,统⼀⼴西,成为新桂系⾸领。所部桂军战⽃⼒颇强,曾在北伐战争和抗⽇战争中建功。其⼈头脑敏捷,处事乐观,个性平易,善⽤⼈,善团结友军。⽤兵灵活,不拘⼀格,善以不同作战形式结合运⽤,尤以迂回包围战术见长。得意之作为北伐之龙潭⼤捷和抗⽇之台⼉庄⼤捷。轻估困难、⾔⼤⽽夸为其缺点。
13.⽩崇禧⼴西桂林⼈,回族,桂军统帅,陆军⼀级上将。在国民党军的⾼级将领中有⼀位以⾜智多谋著称,号称“⼩诸葛”。他就是⽩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西桂林⼈。在⼴西省⽴初级师范读书时,⾟亥⾰命爆发,加⼊⼴西学⽣军,开赴湖北,随后相继⼊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 1916年毕业后回⼴西,在接军中任连长、营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桂军连长起任,逐级晋升,终成新桂系⾸领之⼀,与李宗仁并称李、⽩。治军、练兵、作战均有所长。曾提出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赞同,巩固了⼴西势⼒地盘。主张军事训练内容由战场需要⽽决定,应融讲堂、操场、战场于⼀体。⽤兵重运筹,讲韬略,素有“⼩诸葛”之称。抗战期间,颇为重视游击战之作⽤,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胜为⼤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思想,为蒋介⽯所采纳。代表之作为北伐之龙潭⼤捷和抗战之昆仑关⼤捷,后者为抗⽇战争⾸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14.薛岳⼴东乐昌⼈,国民⾰命军战区司令官,陆军⼀级上将。肄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由粤军起家,后在蒋介⽯麾下晋升⾄⾼级将领。曾率部尾追长征之红军,由湘⽽黔,⽽滇,⽽川,以追击路程最长⽽获蒋介⽯表彰。抗⽇战争中,曾亲历淞沪、武汉、长沙、豫湘桂等重⼤会战,功勋卓著。善于指挥⼤兵团作战,⽤兵以逐次抗击、诱敌深⼊、侧翼包抄为特⾊。代表作为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捷、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者⼀战歼灭⽇军15万⼈,为中国抗⽇战争少有之⼤捷。
15.⽑泽东湖南湘潭⼈,中国⼈民解放军缔造者、最⾼统帅,军事战略家。早年书⽣闹⾰命,后被蒋介
⽯屠⼑逼上井冈⼭,开始军事⽣涯,从此⼀发⽽不可收,最终打跑蒋介⽯,⾃⼰坐江⼭。其⼈雄才⼤略,⾼瞻远瞩,胆识超,⽓魄盖世,乃中国历史上数百年⼀遇之⼈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肩。⽑泽东⽣于1893年,从⼩同情劳动⼈民的苦难。⽑泽东的母亲在韶⼭⼀带以善良、谦和、公正和乐于助⼈⽽著称。他说:“我母亲是个⼼地善良的妇⼥,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她可怜穷⼈,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泽东⾮常敬爱他的母亲,为⼈处事受母亲很⼤的影响。有⼀年秋收时节,农民们把稻⾕打下来后在场地上晾晒,忽然下起⾬来,⽑泽东不收⾃家的⾕⼦,却先帮助⼀家佃户去收,⽗亲⽣⽓地责怪他。他回答说:⼈家家
⾥很苦,还要交租,损失⼀点就不得了;我们⾃⼰家⾥的,⾃然不⼤要紧。⼜有⼀年旧历年底,⽗亲要他去收⼀笔猪钱,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见⼏伙⾐衫褴褛的穷⼈,他便把收到的钱统统散给了他们。相反,他的⽗亲却是个⼗分吝啬的⼈,有⼀年,韶⼭地区因严重粮荒⽽发⽣穷⼈“吃⼤户”的事情,他⽗亲是个⽶商,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批粮⾷到城⾥去。为此,⽑泽东对⽗亲⼗分不满。
⽑泽东从17岁进⼊省⽴师范读书开始,就关⼼政治。他从表兄⽂运昌处看到郑观应著的《盛世危⾔》等书后,就激发起强烈的富国强兵爱国主义思想。后来,他读到⼀本《论中国有被列强⽠分之危险》的⼩册⼦,受到很⼤的刺激。其开头⼀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终⾝不忘。他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树⽴起“
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政治观念和改造社会、建⽴新国家的伟⼤抱负,并在平时与朋友谈话、通信和⾃⼰的⽇记与读书笔记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中国军事排名平⽣以“⽼⼦不信邪”⾃许,敢向“蒋匪”、“美帝”、“苏修”叫板。每逢重⼤历史关头,常冒极⼤之风险,顶巨⼤之压⼒,谋惊天动地之计,出⼒挽狂澜之策。所创“⽑泽东军事思想”,博⼤精深,纯系中国⽓派之军事理论。⽤兵之秘诀为“集中优势兵⼒,各个歼灭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指挥风格与蒋介⽯相反,擅长运筹帷幄,极少亲赴前线。综观⽑泽东⼀⽣,涉猎甚⼴,成就⾮凡,功⾼盖世,⽽军事成就为其功业中最过硬和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称得意之笔为四渡⾚⽔,代表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选⼈类⼗⼤军事名著。
16.朱德四川仪陇⼈,中国⼈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其⼈和蔼宽厚,德⾼望重。对红军创建和早期军事⽃争贡献甚⼤,誉称“红军之⽗”,地位与⽑泽东相埒,故有“朱⽑红军”之说。富有游击战争经验,与⽑泽东共同提出游击战“⼗六字诀”。在军事战略上卓有建树。后期军事作⽤每况愈下,决策圈内难觅踪影,⼏近⼀象征性⼈物。有⼈据此认为其不懂军事、不会打仗,实为误解。公平⽽论,朱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后期参与军事决策和战役指挥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17.彭德怀湖南湘潭⼈,中国⼈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出⾝贫苦,
为⼈刚正,胆识超,勇冠三军。⽤兵能攻善守⽽犹擅攻击,善打硬仗、恶仗、险仗。遇事举重若轻,有雷霆万钧之势,为⽑泽东最倚重的将领之⼀。在中国⼈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出其右者。红军时期所创之红五军、红三军团,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与红⼀军团同为红军之绝对主⼒。克长沙⼀役,创红军攻克省会城市之先河,震动海内。如今⼈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三⼗⼋军之主体即由该部发展⽽来。抗战时期,屹⽴太⾏,鏖兵华北,堪称中共抗⽇第⼀将,被⽇酋冈村宁次视为“⽣平未遇之强硬对⼿”。解放战争时期转战西北,以少胜多,说明其谋略亦有超⼈之处,堪称智勇兼备的帅才。抗美援朝战争,横⼑⽴马,⼒挽狂澜,使麦克阿瑟成为⼿下败将,⾜证其可与世界任何名将匹敌。难怪斯⼤林赞⽈:“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泽东所赋“⼭⾼路远坑深,⼤军纵横驰奔。谁敢横⼑⽴马,唯我彭⼤将军”⼀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18.林彪湖北黄冈⼈,中国⼈民解放军元帅。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1925年⼊黄埔军校,在校转⼊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
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抗⽇红军⼤学校长兼政委;⼋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民政府⼈民⾰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1925年⼊黄埔军校,在校转⼊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
起义。历任中国⼯农红军第4军营长、团长,第1纵队司令员,第4军军长,第1军团总指挥。抗⽇红军⼤学校长兼政委;⼋路军第115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央⼈民政府⼈民⾰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泽东麾下逐级晋升⾄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泽东最器重之将领。其⼈沉默寡⾔,城府甚深。⽤兵深思熟虑,细致周密,谋定后动,胜算甚⼤。抗战初期,因被晋军⼠兵误伤,转赴苏联,未能发挥更⼤作⽤。善作经验总结,每战过后均留有作战详报和检讨,解放战争时期之“⼀点两⾯”、“四组⼀队”、“四快⼀慢”等⼀系列战术原则,均出⾃其⼿。得意之作为平型关⼤捷和辽沈战役。与彭德怀相⽐,谋稍过之,勇则不及,有时因思虑过重⽽迟疑不决,如:辽沈战役时在攻打锦州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险些贻误战机;抗美援朝,⽑泽东本欲以林挂帅出征,然其称病不出,实有怯战之嫌。军事家。1907年⽣于湖北黄冈。1923年6⽉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毕业后国民⾰命军叶挺独⽴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随部队上井冈⼭,先后任红军第四军⼆⼗⼋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命根据地的⽃争。1929年1⽉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任红四4军第⼀纵队司令员。1930年6⽉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任红⼀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乐安
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率红⼀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巧渡⾦沙江、强渡⼤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任陕⽢⽀队副司令员兼第⼀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任中国⼈民抗⽇红军⼤学(后改称抗⽇军政⼤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指挥了平型关战⽃。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民⾃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关,与、⼀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东、⼴西等战役。
19.四川开县⼈,中国⼈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从⼩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县城⾼等⼩学堂。15岁时⽗亡家贫,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兵在战⽕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中,⼀颗⼦弹从他的右太阳⽳钻⼊,⼜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术共割74⼑,他以当年关公刮⾻之⽓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曼军医⼿术后称赞他是“军神”。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民解放军⼀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
要传播者。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有深⼊研究,著述甚丰。在战略上亦有成就,抗战时期曾提出“敌进我进”⽅针。处事风格与彭德怀相反,举轻若重,带兵⽤兵均细致缜密。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善以较少消耗取得较⼤战果。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别⼭、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20.徐向前⼭西五台⼈,中国⼈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期,为红四⽅⾯军代表性⼈物。善调教部队,凡经其调教之部队,必⼤有起⾊。治军重作风与特长培养,所部有善进攻者、善防守者、善夜袭者、善追击者,各有特⾊,⽤其所长。⽤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代表之作为鄂豫皖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进攻战役和川陕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及临汾攻坚战。其成就多在红军时期,此后因⾝体与其他种种原因,参与战事较少。
21.粟裕湖南会同⼈,侗族,中国⼈民解放军⼤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智多谋,头脑清晰,兼通战略、战役、战术,是不可多得的儒将,战争问题上少有之明⽩⼈。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向中央提出极富创建的战略性建议,招招灵验,其中最重要者为淮海战役设想。⽤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和调动敌⼈,屡战屡胜,战果巨⼤。惟因资历稍浅⽽指挥不便,否则其军事成就必更为辉煌。代表之作为抗⽇战争之韦岗战⽃,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22.左权湖南醴陵⼈,红军、⼋路军⾼级将领。与徐向前同为黄埔⼀期毕业,并曾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正规战与游击战⽅⾯均有丰富理论积累与实战经验,智深勇沉,⽂武兼备,德才俱佳,是彭德怀抗战时期之第⼀助⼿,极得彭之赏识。在司令部建设与参谋理论⽅⾯卓有建树。曾指挥黄崖洞战⽃,参与指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战和华北游击战争。可惜因受托派冤案牵累和牺牲过早⽽未及施展更⼤抱负。1955年⼈民解放军授衔时如健在,当授⼤将军衔。
23.杨虎城“西北⼭⾼⽔⼜长,男⼉岂能⽼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场。”这是爱国将领杨虎城(1893年—1949年) 24岁时写下的⼀⾸诗。杨虎城,陕西蒲城⼈。⽗亲杨怀德是⽊⼯,清光绪三⼗四年 (1908年)受诬陷,在西安被官府处死。他随后在家乡组织“中秋会”,打富济贫,扶弱抑强。 1914年,打死下乡收租的恶霸后转⼊同州(今陕西⼤荔)、朝⾢、合阳⼀带,当了“⼑客”的⾸领,进⾏武装抗暴⽃争。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率部参加反袁的陕西护国军,任营长。 1917年底,杨虎城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队司令,率部同属于皖系军阀的省督陈树藩和北洋政府的⼋省援陕军对抗。 1920年,直系军阀取代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派阎相⽂为陕督,对靖国军实⾏分化⽡解。靖国军⼤部为其收编,但杨不为所动。 1922年春,于右任将靖国军总部迁⾄武功,任杨虎城为第三路司令。杨率部⼀旅同⼗倍于⼰的直系部队激战,逐步退⾄延安,⼀⾯整训部队,⼀⾯派⼈⾄⼴东同孙中⼭联系。1924年 1⽉,孙中⼭批准杨为国民党员。10⽉,冯⽟祥发动北京,组织国民军,委任井岳秀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1925年 7⽉,杨率部南下,将直系部队驱逐⾄秦岭以南,任
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杨开始同共产党⼈合作。 1926年 1⽉,奉系和直系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 4⽉,直系军阀吴佩孚派刘镇华率由⼟匪编成的镇嵩军 7万⼈⼊陕,包围西安。杨虎城同陕西督办李云龙率 1万⼈在西安坚守⼋个⽉。城中粮⾷断绝,军民饿死5万余⼈。 9⽉,冯⽟祥派部队援陕,11⽉西安解围。1927年初,杨虎城被冯⽟样任命为国民联军第⼗路总司令(很快改为第⼗军军长),随即出潼关,参加北伐。 6⽉,冯⽟样同蒋介⽯合流后,杨未执⾏蒋介⽯清党的命令,继续与共产党⼈合作。1928年,迫于形势,杨虎城礼送在⾃⼰部队中⼯作的共产党员南汉宸等出境。 4⽉,杨同冯⽟祥关系开始疏远,乃出国休养。同年冬,蒋介⽯和冯⽟样出现裂痕,都电召杨虎城回国。杨回国后被冯⽟祥任命为师长,率部驻扎在鲁南。 1929年 4⽉,冯命令他率部撤⾄河南,蒋命令他在原地驻防,并答应解决部队的经费。杨权衡利弊,投向蒋介⽯,部队被编为国民⾰命军新编第⼗四师,杨任师长,随即参加蒋冯阎中原⼤战。1930年 7⽉,蒋介⽯任命杨为讨逆军第⼗七路总指
挥,率部⼊陕,11⽉,占领西安,兼任陕西省主席。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共产党员南汉宸等⼜回到杨⾝边,南被任命为省政府秘书长。此时蒋介⽯并不信任杨,在陕西周围部署兵⼒,对杨监视。1933年 5⽉,蒋介⽯逼⾛南汉宸后免去杨陕西省主席的兼职,⼜调杨⼀个旅⾄河南。蒋、杨⽭盾不断加深。此时,红四⽅⾯军到达川陕,杨虎城曾同他们达成默契,双⽅休战。但不久在蒋介⽯的严厉命令下,⼜去堵截由鄂豫皖转移到陕南的红⼆⼗五军,其部队连续四次遭红军重创。杨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1935年秋,张学良奉命率东北军⼊陕“剿共”,部队也遭红军沉重打击。经中共地下
党员和进步⼈⼠不断做⼯作,杨虎城同张学良就停⽌内战、⼀致抗⽇达成共识,并⼀道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背信弃义,于1937年 4⽉迫使杨虎城辞职, 6 ⽉⼜迫杨出洋考察。“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在欧洲两次致电蒋介⽯,要求回国参加抗战,均遭拒绝。后来他⼜致电宋⼦⽂,才得到同意。 11⽉他回国后即被蒋介⽯拘禁,先后被关押在湖南、贵州和四川重庆。其夫⼈谢葆中同他⼀起坐牢,1947年死于狱中。1949年 9⽉17⽇,在重庆解放前⼣,他被蒋介⽯指使的特务⽤利刃杀害于戴公祠。
24.卫⽴煌(1896年—1960年),字俊如,安徽合肥⼈。1912年⾄和州 (今安徽和县)当兵。次年7⽉,在讨袁(世凯)的⼆次⾰命中,参加了守和州的战⽃,失败后回乡。 1914年⾄上海投奔合肥⽼乡、同盟会员范光启,随范从事反袁,曾向袁军在上海的兵营扔过。袁的⽖⽛将范刺死后,卫⽴煌乘轮船逃⾄⼴州,于1915年初投⼊粤军当兵。 1917年进⼊孙中⼭的卫队充当卫⼠、排长。1918年调⼊粤军许崇智部,⾄1921年,因战功,升⾄团长。
25.阎锡⼭(1883年—1960年),字百川,⼭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 ⼈。光绪⼆⼗七年(1901年)⼊⼭西武备学堂,三⼗年赴⽇本留学,次年加⼊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从⽇本升任标统(相当于团长)。⾟亥⾰命后,率部起义,占领巡抚衙门,任⼭西都督,开始掌握⼭西⼤权。
26. 孙中⼭伟⼤的民主⾰命先⾏者。幼名帝象,学名⽂,字德明,号⽇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本时曾
化名中⼭樵,“中⼭”因⽽得名。⼴东⾹⼭(中⼭)⼈,⾰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1892年毕业于⾹港西医书院。赴檀⾹⼭成⽴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命团体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亥⾰命后被⼗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倡导国民⾰命,⼿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孙⽂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命先⾏者”。在中国⼤陆也有⼈称他为“现代中国之⽗”,⽽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
27.陈独秀⽣于1897年,他在1904年写的⼀篇⽂章中回忆说:“以前,在家⾥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章,想骗⼏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说有个什么⽇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年??⼋国的联合军,把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原来是分做⼀国⼀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①于是,早在1897年19岁时,受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就写了⼀本⼩册⼦《扬⼦江形势论略》,向清政府献策,望注重长江的整治,加强军事设施,以御外侮。书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陈独秀也从⼩同情劳动⼈民的苦难。在他
6岁时,⽼家渌⽔乡农村发⼤⽔,族长到城⾥来借钱,陈独秀母亲因对族长的为⼈有看法,没有借钱给他去救济灾民。陈独秀表⽰不满说:“我们家⾥虽然穷,总⽐淹⽔的⼈家好些,何以⼀个钱不借给他呢?
” 1902年,在得到两位信仰维新主张的战友去世的消息后,陈独秀作诗哀悼时即明志⽈:历史三千年⿊暗,同胞四百兆颠连。⽽今世界须男⼦,⼜杀⽀那⼆少年。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淮南应有⼈。说起联邦新制度,⼜将遗恨到君⾝。第⼆年,陈独秀终于抛弃“勤王⾰命”的改良主义思想,决⼼投⼊到推翻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伟⼤⾰命运动中去,⽽不计成败与⽣死。他在1903年写的⼀⾸诗中表⽰:勤王⾰命皆形迹,有逆吾⼼罔不平。直尺不遗⾝后恨,枉寻徒屈⾃由⾝。驰驱⽢⼊棘荆地,顾盼莫⾮⽺⾗。男⼦⽴⾝惟⼀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28.周恩来⽣于1898年3⽉5⽇,江苏省淮安县⼈⼠,是伟⼤的⽆产阶级⾰命家,中国的⾸任总理,是中国⼈民的骄傲,他把⾃⼰的⼀⽣都融⼊了“为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和实践中,周恩来⾃幼就酷爱读书。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银岗书院(初级⼩学)读书。半年后,⼜进⼊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师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国家⼤事的习惯。⼀年暑假⾥,他和同学⼀起参观了⽇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讲述⽇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再也⽆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考⼊天津南开学校,⽽且是南开学校唯⼀的免费⽣。
29.邓⼩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祖居是⼀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平祖上三代都住
在这个林⽊掩映的⽡舍内。1904年8⽉22⽇,他出⽣在这⾥。邓⼩平的⽗亲邓⽂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是嘉陵江船⼯的⼥⼉。邓⼩平是长⼦,有三个弟弟、⼀个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新式⼩学。⾼⼩毕业后,考⼊中学。1919年,重队开办留法勤⼯俭学预备学校,他考⼊了这所学校。1920年夏,邓⼩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九⼗位同学⼀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于⼗⽉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平刚满⼗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部分时间只是做⼯,⽽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到法国后两个⽉,他去克娄梭钢铁⼚做杂⼯,以后⼜在巴黎⽐扬古雷诺⼯⼚当过钳⼯,在⽕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做⼯,收⼊刚够糊⼝。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次世界⼤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去的,⼯资也只有普通法国⼯⼈的⼀半。邓⼩平家中已⽆⼒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冷酪的现实,使邓⼩平原来店铺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种新的⾰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当时的法国,在俄国⼗⽉社会主义⾰命的影响下.⼯⼈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为流⾏,⼀批先进的中国留学⽣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上⾰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影响下,邓⼩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各种政治宣传活动。192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部)。1924年下半年成为⼩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部的领导成员。1925年,他在⾥
昂做⼯的时候,党组织⼜委派他担任⾥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昂地区的党团⼯作和华⼯运动。邓⼩平从⼗六岁到⼆⼗⼀岁,在法国⽣活了五年
多、由⼀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命⽣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份油印出版的《⾚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平既参加编辑.撰写⽂章,⼜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分批转赴苏联学习。1926年初,邓⼩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学,不久转⼊中⼭⼤学。这所⼤学以中国⾰命先⾏者孙中⼭的名字命名,为中国⾰命培养⼈才。那时,国内建⽴了国共合作的统⼀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的政策下,⼤批有志青年去中⼭⼤学学习。邓⼩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是最年轻的,⼀个是冯弗能(冯⽟祥长⼥),⼀个是蒋经国。少年的邓⼩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赵参加了抵制⽇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