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解说文案
当你走在路上
一个陌生人突然上来给了你一巴掌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还手
咒骂或者逃离眼前这位精神不太对劲的陌生人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反应
大概率不会怀感激的对吧
但在世纪70年代的瑞典斯德哥尔摩
发生的一起劫持案里
却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
最终4名人质非但没有反抗
反而一起帮助罪犯“逃脱”
这种被误置的情感联结现象
被后人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号上午
一阵声打破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市
最大的银行的宁静日常
一名歹徒劫持了人质
要求警方筹备300万瑞典克朗
以及将一位前科累累的罪犯
“克拉克”带到现场
为了尽可能保证人质的安全
几个小时内警方便将部分赎金和克拉克带到
并且在确认克拉克不认识银行内的歹徒后
说服克拉克进入银行内与歹徒进行谈判
但接下来歹徒却要求
“需要一辆车”
“克拉克来开车”
还要带上两位人质
警方当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
谈判失败后
歹徒通过电话威胁要杀掉4名人质
此时的电话里还能听到人质的尖叫声
就这样歹徒和瑞典警方
僵持了近6天
最后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
并用催泪瓦斯将歹徒逼到投降
然而当警方呼唤人质优先撤退时
人质却拒绝了
理由是一旦他们走了
警察就会杀死欧森
结果是为了保证欧森不会被击毙
人质和他一起走了出来
离奇的是
之后人质拒绝出庭作证指控
甚至有人为罪犯筹措辩护资金
对于电话里传出的尖叫声
这件事引起了社会一片哗然
之后犯罪学家尼尔四耶洛特
将这奇异的心理现象命名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如果你上网搜索文件资料
大致能得到以下4个
在极度恐惧下
加害人的一点小恩小惠
都会被受害者过度放大
四十多年来
无数的报道都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大量的回溯
但是绝大多数的分析
实在这个银行劫持案里还有两个
应该重视的原因
欧森这次的主要目的不是抢劫或杀人
是为了让偶像克拉克逃出监狱
克拉克是谁?
是当时端典媒体的宠儿
上报是家常便饭的事
报道中他拥有一个酗酒
还抛家弃子的父亲
一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
游离于各个寄养家庭
14岁伪造签名离开寄养家庭
搭上游轮闯荡世界
去了日本
南美
15岁突然乖乖回到母亲身边
16岁因为犯罪被安排进了当时的少管所
2年后从那里逃出
之后的8年间不断在偷盗
抢劫
袭警
被抓
越狱
犯罪
再被抓
再越狱
反复横跳
据他自己计算一共越狱了6次
越狱期间不断挑衅警方
比如给警局寄录像带
或者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电影院
警察为了抓到他驱散了整栋楼的人
而他则躲在一旁看戏
在媒体的轮番报道下
克拉克成为了当时舆论场
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73年再次落网的克拉克
被送往卡尔马监狱服刑
他在那里遇到了欧森
欧森被他的才智
黑道中的声望
以及离奇的故事彻底折服
迫切地想成为克拉克的黑道兄弟
两人经常围在一起讨论各种抢劫方案
同年8月假释出狱的欧森
尝试帮助克拉克炸开监狱的窗户。
以此越狱
8月23号脑子一热的欧森
一就带着冲锋冲进了银行
然而因为欧森全程只讲英文
并且没有表现出能听懂瑞典语的迹象
再加上前一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
刚发生了黑九月惨案
那时巴勒斯坦的
并杀害了11名以列代表团成员
导致瑞典警察出现了误判
完全没有猜出欧森的真实身份
直接推断银行里的歹徒
是国际
警方认为银行内的歹徒
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
但不会是瑞典人
就这样瑞典警方稀里糊涂地
把克拉克送了过去
导致后面基本是克拉克主导了整个事件
这也是瑞典警方被后世诟病最多的一个点
1938年时瑞典还被誉为
全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然而这个福利国家到了恐怖片 电影1970年代
出现了经济危机
暴涨的物价飙升的失业率
导致人们对社会的管理者失去信心
特别是年轻人对“老一派”的做法
1973年劫持案件中
在这几名人质眼里
谈判的警察便是那“老一派”
两名歹徒反而与她们是同一年龄层
在这样样的基础上
克里斯汀因为谈判警察全程没和她对话
而感到自己被忽视
被不在乎
甚至感觉被鄙视了
她不知道的是
不能和人质对话其实是歹徒的要求
再加上歹徒一些“友善”的举止
比如欧森给了她们联系家人的机会
甚至在比吉塔因为联系不上家人哭泣时
欧森鼓励她再打打试试
到处游荡的克拉克发现躲藏的斯文时
没有生气
反而友好地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