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关于秦始皇本人,历史上却一直颇多争议。公元之前,他就受过贾谊的责难。到了近代,他既受过章炳麟和萧一山的恭维,也遭到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
影片《荆轲刺秦》中由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身形猥琐、身体孱弱的形象。而影片《英雄》中由陈道明扮演的秦始皇则给观众留下的是一个高大威武、仪表堂堂的形象。其实,这两种形象正好代表了史学界关于秦王外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长相之谜:身形猥琐还是高大英武
在《秦始皇本纪》中尉缭说:“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
而史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秦始皇是一个英武潇洒、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赞先生曾推断,秦始皇的相貌应是相当漂亮的。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英武潇洒还是身形猥琐呢?北京大学历史系、秦汉史专家刘华祝认为,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来文献记载较少,但在《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纬书》相当于汉代的经书,早年我国没有发现,八十年代末期才从日本运回。
《纬书》中的《易纬》、《春秋纬》和《礼纬》中都有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从这些书中,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秦始皇长相的全貌。他“虎口”、“日角”、“隆准”、“长目”、“鸷鸟膺”。虎口,就是说他的嘴巴张得像老虎的嘴巴;日角,就是说在他的两眉之间有一块鼓起来的骨头,史书上的汉光武也是这样;隆准,就是鼻子很高;长目,就是说他的眼睛细而长,很像我们现在西北一带的人;鸷鸟膺,是指胸骨突了出来,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鸡胸。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根据《礼纬》的记载,秦始皇的个头特别高,有八尺六寸,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九八。他的腰围是七围。关于围,现在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合抱为围,有人则认为一尺为围,也有人说五寸为围。当时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七寸。如果是五寸为围,那么秦始皇的腰为三尺五寸,那么就太细了。刘华祝认为,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一尺为围则较为可信。根据现在的尺寸,秦始皇的腰围应相当于今天的四尺七八。刘华祝说,秦始皇这样的一个形象,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是非常的高大威武。
铁臂阿童木主题曲身世之谜:是不是私生子
众所周知,秦始皇姓赵,史学界有关专家认为,秦始皇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至于为什么姓赵,有人指出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古代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为什么会姓赵,是因为赵姓与嬴姓是同一宗,赵姓是嬴姓的一个分支。
秦始皇不仅有赵姓之说,还有人认为他姓吕,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史记》记载,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当时赵国的政治投机商吕不韦钻了秦国
宫廷的大空子。吕不韦与子楚密谋,由吕上下活动,竭力促成子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并想方设法让子楚与怀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赵姬结合。赵姬生下嬴政后自然成了子楚夫人。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这样,就有了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说。
关于秦始皇姓氏问题,刘华祝认为,他姓赵是因为他的父亲子楚当时在赵国作质子,他是在赵国生的,又生于正月,所以叫赵政。子楚回到秦国后,秦始皇自然就姓秦国的国姓嬴。
关于秦始皇是不是私生子,刘华祝认为,说秦始皇是私生子这显然是一种污蔑之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小老婆。说她怀孕后送给子楚,几乎不可能。而且史书上说她是十二月怀胎,从现在的医学知识来判断,胎儿不可能在母亲肚子里呆十二个月。所以,从吕不韦送赵姬给子楚的时间和秦始皇出生的时间来推断,秦始皇不可能是私生子。
性格之谜: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
历代一直都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弑父驱母”、“焚书坑儒”都是揭露秦始皇“凶狠残暴”的有力证据。但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残暴。有些事情的确另有隐情。台湾旅游景点“弑父驱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顾惜骨肉亲情,就只能使他的王位受到威胁。在这件事情上恰恰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刘华祝认为,秦始皇的性格中确实有残暴的一面,但如果只是强调他残暴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对。因为处在当时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不那么做恐怕也不行。
比如说“弑父驱母”,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非常大。而他的母亲赵姬又有一个情人。这样,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他不除掉这两个人,那时显然也不行。驱逐赵太后也显然是因为和他情人的叛乱有关,和赵太后本身的污点有关。
10种招鬼的花 再比如说“焚书坑儒”,秦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秦统一之后,必然要以秦的文化统一全国文化,这统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这其中一些儒生咒骂他,而方士们则欺骗他。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焚书坑儒”,当然这种行为在我们现在看来是过激了一些。
刘华祝认为,秦始皇所处的那个时代(包括秦和西汉)是一种比较大气和比较开放的时代。
那时,儒家思想还没有像后代那样占统治地位,人们追求的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秦始皇让人钦佩的地方在于,他13岁作王,22岁就清除了吕不韦这些人,23岁就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用了十四五年时间就统一了中国。他能把那么大的一个国家统一,并且制定一系列统一的措施,这都说明了他的雄才大略。至于他后来修建阿房宫、修俪山墓、修长城等等,有他的时代因素,也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柳岩伴娘门怎么回事秦始皇是英雄还是暴君?
影片《英雄》主题的硬伤是很明显的,谁是英雄?究竟秦王是英雄还是暴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像荆轲以及影片里的长空、飞雪等一个个前赴后继地去刺杀秦王,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不仅仅是为雪耻亡国之恨,而且还因为秦王是全天下千夫所指的暴君。虽然,我们应该承认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但是,他又是一个逼迫他生身父亲吕不韦饮鸩自杀的丧尽天良的不孝逆子,在他夺取天下,他更加变本加厉地实行独裁专制统治、残酷镇压六国旧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动派,焚书坑儒、横征暴敛,严禁私学等一系列高压政策,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诸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孙子、庄子、宋子、尹文、惠施、公孙龙、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史称“诸子百家”,出现卓君多高
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同时出现这么多的思想家了,秦始皇的滔天罪行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如果秦始皇不是暴君的话,我真不知道中国还有哪一位皇帝是暴君。虽然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但这是他驱使大量刑徒奴役在皮鞭下修筑成的,所以才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那个隋炀帝也修了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能说他不是一个暴君吗?虽然慈禧太后修建了颐和园,为后人的旅游事业做贡献,但她依旧被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可以试想,假如秦王真的被刺杀成功又如何?我看这只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历史是不会停滞的,历史的车轮照旧滚滚向前。想当年欧洲不是也四分五裂成许多大公国么?现在不也是以一个强大的欧盟屹立于世界的西方,何况我们炎黄子孙历来有着极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永远都是一个大中华、大中国,无名、残剑不该箭下留情。关于焚书坑儒,我想说的是:当时秦刚刚统一中原,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以及稳定民心,他不得不做一些举措巩固国家政权.唯一的缺点就是手法过于残酷.而且秦始皇并没有焚毁所有的书籍,他是有选择性的,这一点你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里面到.
李斯:
(?~公元前208) 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青年时代曾与韩非一道就学于荀况,后接受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法家学说、特别是深受韩非的思想影响。战国末年入秦,为秦相国吕不韦舍人,后被秦始皇任为客卿、廷尉直到丞相。秦始皇死后,因郎中令赵高诬陷其子李由通盗,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七月被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
李斯入秦时,正是诸侯割据称雄向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转变的时代。他在第一次同秦始皇谈话时就劝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的事业,指出:“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上骚(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为了实现统一,他主张对山东六国采用暗中派人离间其君臣、分化瓦解和各个击破的策略,对内则建议任人唯贤,广泛网罗人才,坚决贯彻法家富国强兵与集权中央的方针,这些意见一一为秦始皇所采纳。
统一战争胜利后,在国家体制上李斯力排众议,反对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重,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最后导致天下大乱;而实行郡县制,则是顺乎历史发展的正确途径。秦始皇听取了这
王岳伦 李湘些意见,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有力地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他的法律思想对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同样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主独尊,法自君出 李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君主应“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只有如此,吏民百姓才不敢反抗,统治者才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独擅天下之利。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在秦始皇的授意下,李斯就和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一起议帝号,称颂秦始皇“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实现了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丰功伟绩,因此应当上尊号,以命为“制”,公为“诏”,自称“朕”。从此,法自君出,皇帝的“诏”、“制”正式成了国家法律的渊源。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厉行思想文化专制 李斯指出,古代天下散乱,意见分歧,今天下统一了,就应当在思想文化上分清黑白,使之定于一尊;但是有些人“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以其私学来指责国家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下以造谤”,对此如不加以禁止,势必“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所以他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余文学《诗》《书》百家语等,非博士不得收藏,
全部交官府焚毁。三十天之内不交官府者,黥为城旦。是后再有人议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论处。凡欲学习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从此秦便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专制,并在这以后颁布了相应的《挟书律》。 贯彻重刑主义,强调“深督轻罪” 李斯继承先秦法家传统的反儒思想,提出“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 “明申、韩之术”;“修商君之法”,并特别推崇商鞅、韩非的“重刑轻罪”思想。他援引韩非的“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的说法,论证必须把刑罚严加于应受惩罚者的身上。他还援引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深督轻罪,使吏民不敢轻犯法的说法,论证“必深罚”。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秦王朝覆灭,秦的刑罚一再加重,以至于后期出现了“劓鼻盈累,断足盈车”,“赭衣半道,断狱以千万数”的局面。
韩信:
| |||
项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