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湖北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诗经》中《殷武》篇有关商王武丁祭祀场景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
A.商王重视祖先的祭祀 B.神权处于统治地位
C.商礼制带有神权彩 D.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2.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出土汉代铁器达318件,其中有犁、犁铮、铲、锄、凹形镭、镭、 镌、双齿镬等农具206件;巩县铁生沟发现汉代铁器200余件,其中生产工具105件,有铁镌、双齿镣、铁铲、锄、犁等农具92件;中牟曾发现汉代犁壁。由此可知,汉代这些地区( )
A.传统步犁定型 B.精耕细作的农业获得发展
3.墨生动,杜甫形容其“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之后,曹霸弟子韩幹所画马则奇毛异状,筋骨既圆,蹄甲皆厚,其丰肥壮美之貌与曹箭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唐代画家审美意识的转变 B.鞍马画成为文人画的主要内容
C.经济发展影响了绘画风格 D.画家们创作题材的丰富与扩大
4.宋代范成大在《骖鸾录》中记载:“泊袁州,闻仰山之胜久矣,去城虽远,今日特往游之
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反映出,宋代时( )
A.仰山成为闻名的旅游区 B.袁州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
C.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 D.仰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5.明清徽州士人重视编撰族谱家训,倡导“谱牒之作……在朝廷则为善政,在天下则为善俗”“患难相救护,职业相劝勉……毋以尊而凌卑,毋以富而欺贫……毋以下而犯上”“风俗美而后上下理,王道成矣”。这表明,族谱家训( )
A.确立了儒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B.维持了士族的宗法传统
C.强化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D.完善了基层组织的治理
6.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的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可推断( )
A.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 B.“中体西用”有其局限性
C.洋务派科学意识较强 D.民用工业引进西方技术
7.1903年张之洞曾厉声警告士子切勿“蹈袭康梁之书例”,恶评有“卢梭”等新名词字样的考生试卷;然而张之洞在1904年创作的《学堂歌》中,大量使用了诸如权利、自由、民权、革命、遗产等新名词。这表明张之洞( )
A.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认同革命派的主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8.辛亥革命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制度颁行,不盈半年,旋即有新制度起而代之,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政府调整政策的积极性 B.社会转型时期形势复杂多变
9.1936年7月,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中国获得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C.团结抗战及其战略方针确立 D.国内军民的抗战情绪愈发高涨
10.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B.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C.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 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公元前410年,雅典法令规定人民应用言辞、行动和选票,杀死任何推翻雅典民主制的人、任何自立为僭主或者协助建立僭政的人。公元前4世纪,又通过让曾经的刺杀僭主者的子孙获得在剧院与其他公共场合前排就座的特权法令。这些法令表明雅典( )
A.民主制时常受僭主威胁 B.注重对民主制度的维护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D.民主权力容易被滥用
12.蒋孟引在评价16世纪末某次海战时说:“它是跨越海洋的商业战争中第一次重大的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该海战使( )
A.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改变
C.西班牙尽失海外殖民地 D.荷兰丧失海上贸易优势
13.卢梭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智,好像人除了理智以外,就没有什么可选用了”。据此可知,卢梭( )
A.反对对理性的推崇 B.赞扬人性之美
C.主张依靠本能行事 D.倡导浪漫主义
14.斯大林在1931年2月4日的讲话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由此可见,斯大林要求展开“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
15.有学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 )
A.体现了冷战局势对东亚的影响 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
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 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6.1957年,欧共体将原属于成员国的18个非洲殖民地国家及7个海外领地划作“联系国”,并为其设置了专门发展基金;1963年,欧共体又同18个非洲国家签署《雅温得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分期削减对欧关税,并享受内部贸易优惠待遇。这说明欧共体( )
A.加紧了对非洲国家经济侵略 B.广泛地接纳第三世界国家
C.希望扩大在全球化中的影响 D.一体化程度突破洲际局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4分)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
—摘编自《历代名臣奏议》《元史·地理志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及大型印刷机被很好地用于出版行业,(欧洲)印刷品的外形开始摆脱之前的手稿或手抄本外形,印刷品的出版数量相比之前急剧提高。印刷出版行业在这一时期已经遍及欧洲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巴黎、威尼斯和里昂是当时欧洲的出版中心。出版行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人阶层,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商人需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后,他们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驱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拓宽印刷书籍的销售市场,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保证。不论是出于完全的经济目的还是怀抱宗教或政治理想,印刷商都亲历了宗教改
革——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运动,而他们的出版行为,更使其第一次真正获得了上至国王、下至普通民众的重视。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
——摘编自张炜《社会变迁的催化剂:16世纪英格兰的印刷媒介》等
材料二 战争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我国,经不断改进,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报纸、杂志、近代新型教科书和连环画等大量出版。1879年,点石斋印书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家私人出版企业的出现。此后,近代性质的民营企业大量出现。在晚清经史子集出版以后,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以图书(主要是译作)为载体,大量涌入中国,同时,晚清中国的图书典籍也被大量翻译成外文,广泛流入英、法、德、俄、日等国。
——摘编自肖东发、杨虎主编《中国出版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出版行业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出版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19.[中国的改革开放](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大事 |
1978年5—10月 | 谷牧、出访西欧五国、日本、新加坡 |
1978年12月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
1980年 |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
1984年5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1984年10月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90年 | 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001年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0年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间,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大胆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租让制思想。1921年,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则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