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
  王财贵教授在演讲中,告诉我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我们要了解教育的本质,不障碍孩子;要轻松愉快地开展教育工作,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就必须开展读经教育。
  截止演讲日,经过王教授7年的努力,仅台湾岛就有100多万小朋友在接受读经教育,中国大陆有超过三百万小朋友在接受读经教育,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在接受读经教育。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的父母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我们要对这句话做痛彻的反省,我们要重新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理论。
  首先,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心态。近一百年来,中国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症”。中国
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了,全盘西化,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还要靠翻译,这就代表,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想要去吸收别人的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全盘西化,不是学到美国的冒险精神和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在学好莱屋、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不是学到日本的企业家精神和樱花的那种悲剧精神,而是在学日本的卡通动漫。丧失自己文化信仰的民族,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其他民族也不可能有贡献。如果中国人只是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中国将又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除了各方面强大之外,我们的心灵也要成长,我们的文化也要再放光芒。我们的下一代要有宽阔的心胸,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哪里做起?从文化的教养做起。我们的教育不是从上到下都非常努力吗?难道我们没有考虑文化教养吗?其实不是没有考虑,我们上从教育部,下至老师家长都是非常尽心尽力的。只是如果没有对准焦点,那就非常可惜,事倍功半。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本质了解不够透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认识不够清楚,那么我们所做的教育可能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反效果。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来自美国二十世纪初的教育思想,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所谓的边需教学,所谓的行为科学主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其实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认知的心理发展,所应用到的科目应该是认知的科目。前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这叫边需教学,按部就班。这样教就必须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对于科学的教育必须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教。美国的科学教育的安排是比教合理的。如果违反儿童认知心理,那么科学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其次培养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层才培养科学家。而我们的科学教育让我们的国民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从小学就害怕思考,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那么困难。科学教育要养成儿童喜欢思考、愿意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属于认知科目一定要认知的非常清楚,如果一知半解,就要教下一科目,下一单元,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怎么办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降低我们的科学教材程度,适合儿童,让他学得很愉快,以至于培养思考的兴趣;第二个办法是从小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以便应付高度的科学教材。
迈克尔杰克逊死
  一句话,科学教育应该按照科学的办法来教,要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而人生很多学习,很多科目不属于科学,科学的科目只占很小的比例,十之八九都不属于科学。所以,非科学部分不需要用科学的办法来教。如果非科学科目也按科学的办法来教,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
  什么叫非科学?什么叫非科学办法?比如音乐、美术、美感教育。有一句话说,“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因为音乐是属于耳濡目染,不是属于点滴传授的,不是属于思考分析,乃是一种环境的陶冶。好的东西耳濡目染,不好的东西也耳濡目染。一个人在胎儿时期,3-5个月就有听觉。那个时侯就可以有音乐教育,用什么音乐教育呢?用具有音乐内涵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0-3岁,人的听觉发展60-80%,所以,3岁之内,要听尽世界有名的音乐,只要听1-2遍,深入心灵,终生不忘,影响一生。所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让他充满爱心,要让我们的国民悲天悯人、温柔敦厚,教育的时期就在3岁之内。3-6岁,脑神经还有20%的机会;6-13岁,剩下10%的机会。依照人类心理学和脑神经的发展,13岁之后,直觉的能力就消失去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就没有了。上天赋予我们的强大摄取的能力,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这样伟大的心灵的呼唤,你再跟他起共鸣,但这种人是很少的。美术教育也是这样,让一个孩子三岁之内看尽世界名画,
世界有名的风景,世界有名的建筑,只要图片就可以。一幅名画,只要看过三次,终生不忘。耳聪加上目明,就叫做聪明。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人才的基础就奠定了。
  知识是最简单的事,心灵是很难的事。除了艺术教育,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教育——语文教育。人类的文化成就,人类的智慧都要靠语文传下来,而且语文的学习要比其他的学习更加困难,更加深刻。但是语文的学习是几乎不要教就会的。
  语文分为语和文两方面,语就是说话,文就是读文章、写文章。只要有语言环境,一种语言,三岁之内,全部学完;甚至两种、三种、四种、五种语言,三岁之内,全部学完。而且不费吹会之力,根本不须要教。但是要懂,不懂就浪费孩子的天资了。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人类发展历程,等到错过时机,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焦头烂额,还是学不好。要懂人性很简单,每个人都懂,只要时机恰当,非常简单。所以,白话文是不用教的,只要认得字,就会读白话文,就会写白话文。
  那么学什么呢?学文。它是记载语言的工具,是准确化、简捷化、优美化的语言,是人造的语言,是升化的语言,是高度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叫做文章的语言,简称文言。我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就是靠文言文。自然环境可以学语言,但不可以学文言。要传承人
类智慧,继承文化传统,就必定要学会读自己民族的文言文。不能读文言文,就代表不能了解自己的祖先,只好当作一个从零未开发的原始民族来看。
  我们如何把这个断层连接起来,一个是自己努力,“死马当活马医”,另一个是培养下一代。因为这种高度的文化教养必须要在13岁之前完全的完成。怎么做?首先在工具上要养成能够读经史子集的能力,就是文言文的教育;然后从阅读之中,渐渐融入其中,用古人的智慧渐渐开发我们的智慧。读经教育就是用这些经典著作进行耳濡目染,最终培养出具有高远理想、心胸开阔的人才。
  读经典著作可以涵养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眼界,增进我们的道德勇气;可以启发我们内在的心灵。所以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没有任何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可以使这些著作永垂不朽,只有人性可以做到,因为人性在我们自己心里。而这些经典同时又是最好的文学著作,所有文学家只不过学到这些经典的一个面向,就足以成家了。所以,要想有好的文学素养,直接读经典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人说,读经教育,就是教育的经济学。只要学一点点,就会收获很大,而且高度有用,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