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区域,在特定的时期范围内,与滇池区域分别承担过云南大区域中心的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领导核心的重要。大理作为洱海区域的核心城市,不仅承担着洱海区域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且在元代之前一直是云南这个大区域社会发展的中心,它的发展就是云南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地理位置:
大理古城所隶属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 98°52′~101°03′,北纬 24°40′~26°42′,东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相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地区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与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相连。大理州东至金沙江支流鱼泡江,西至流经云龙县边境的怒江,最大跨距 320 千米;最南边为南涧县境内的澜沧江景云桥,北边直至鹤庆县的辛屯乡,最大跨距 270 千米,全州总面积 29459 平方千米。自治州辖1 市 11 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州府设在大理市下关区,距省会昆明 377 千米,是滇缅(320 国道)和滇藏(214 国道)公路以及广(通)大(理)铁路的交汇点。大理古城
属于大理市内辖的两个片区之一,与下关分区相距 13公里,由大丽线和 214 国道相连接,有效的促进了古城风貌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
大理古时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历来是云南省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目前大理州的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方式一应俱全。320 国道与 214 国道以大理市为中心成“X”状纵横贯通全境,是大理州公路网的主骨架和经济命脉。通过 320 国道和 214 国道,北可进川、藏和印度,南可达越南、老挝、泰国,西可通缅甸,在云南省连接东南
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自然概貌:
大理州的地质地貌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处横断山系(洱海以西)和云贵高原(洱海以东)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全州大部分为纵谷区,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同时横断山脉西北高、东南低的独特走向,使大理拥有从高山区到低山区的多种山地地貌类型。境内最高峰是剑川县西部雪斑山主峰,海拔 4295.3 米;最低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 730 米。境内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大断裂为界,构成两大部分地质地貌。西部点苍山、石宝山属横断山脉,云南省地貌区划中属横断山系切割山地狭谷区;东部的洱海、鸡足山、巍宝山属云贵高原,云南省地貌区划中属滇东盆地山原区。从西到东、由北而南展布的志奔山、崇山、五宝山、雪斑山、老君山、罗坪山、无量山、太极顶、哀牢山、鸡足山、五顶山等诸多滇中名山环绕点苍山,如星供月,形成“滇南岭千重,点苍冠列岫”的壮丽奇景。
州内有 108 个大小盆地,面积在 1.5 平方千米以上的 18 个,较大盆地有大理、祥云、宾川、弥渡、洱源、鹤庆、巍山、剑川等。这些盆地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便利,是重要的农业耕作区,也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活动中心。
三、湖泊水系
全州共大小河流 160 多条,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呈羽翼遍布全州。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海波 1900-2200 米的盆地内,有洱海、剑湖、茈碧湖、西湖、海西湖、青海湖、草湖等,总面积为 2.81 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30.81 亿立方米。这些天然淡水湖泊,宛如一面面明镜,孕育着区域内的人口聚居点。
其中洱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洱海流域面积 2565 平方千米,地处东经 99°32′-100°27′,北纬 25°25′-26°16,跨大理市和洱源县。最高水位海拔 1966 米(85 高程),湖面积 253 平方千米,南北长 42.5 千米,最大湖宽 8.4 千米,属于澜沧江水系,湖面降雨量多,年平均 2.6亿立方米,平均蒸发量 1208.6 毫米。洱海主要水源有北部的弥苴河、罗时江等,西部的苍山十八溪水,南部的波罗江,东部的登龙河、海潮河等河溪水汇入,是具有景观、生态、旅游、农灌、发电、城市供水、养殖、
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的高原淡水湖泊。
四、气象气候
大理地处低纬高原型北亚热气候带,由于海拔不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可又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六个气候带。具有河谷热、山区凉、高山寒等特点,适合多种不同植物的生长。大理年平均气温为 15.1℃,最冷月平均 8.7 ℃,最热月平均 20.1℃。年平均无霜期 230 天,初霜期为 11 月中旬,终霜期为 3 月末。年平均降雨量 1078.9 毫米,降水集中在六至十月份,平均降雨日 136 天,年平均湿度为 66%。除高山以外,坝区极少降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276.6 小时,光照时间长,晴天多。下关地区常年有风。在景区内既有印巴次大陆热带干热气团调节冬令气温,又有洱海对气温和空气湿度的自然调节,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正所谓“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寒暑适中”,具有旅游观光和度假疗养的良好气候条件。
五、物产资源
1、生物资源
大理州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州有林地面积 1408.72 万亩,森林覆盖率 33.6%。境内有 18 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 1 个(苍山洱海)、省级 3 个(云龙天池、宾川鸡足山、永平金光寺)、州级 14 个。另外有 3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巍宝山、清华洞、弥渡东山)。全州植被基本属于东亚植物区的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铁杉、冷杉、马尾松、柏、樟、栎等。其中点苍山种子植物区系共有种子植物 170 科 755 属 2330 种,当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2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4 种、三级保护植物 10 种、中国特有种 3 种,云南特有种4 种,苍山特有种 5 种,尤其是冷杉属中的苍山冷杉为苍山特有种。冷杉林中还生长着刺柏(又名醉柏)、双龙松等珍贵的高寒树木。点苍山花卉资源丰富,是云南茶花的故乡,是我国杜鹃花、木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绿绒篙等名花的分布中心之一。点苍山的兰科植物有 33 属 76 种,有些属种为国内外稀有。点苍山有药用植物 199 科 601 种,是中草药用植物的宝库。
境内动物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东洋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有野生动物 82 种,如苏门羚(山驴)、斑羚、灰岩羚、小熊猫(火狐)、蟒、黑熊、猕猴、野兔、松鼠等,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5 种;鸟类 170 多种,如:雪鸡、雪雕、白鹇、白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等。
2、矿产资源
全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地质部门初步勘察,金属矿有锰、铁、锡、铅、铜、钨、银、金、汞等矿床矿点 200 多个。已开发利用的有北衙铅矿、云龙锡矿、巍山和漾濞的锑矿,鹤庆和宾川的金沙等 80 多处。非金属矿有煤、岩盐、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萤石、膨润土、粘土矿等。已开发利用的有煤、盐、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大理石蕴藏量较为丰富,是全国少有的特大型矿床,贮量 1 亿立方米。
六、区域聚居的文化脉络
大理文化是洱海周围土著民文化向东发展与中原汉文化向西传播互相融合的产物,在云南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脉络是由海门口到石寨山的云南本土文化——滇文化,吸收了以汉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的影响,经历了断裂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白族文化为主体的大理地区聚居文化。在关于大理白族文化研究中,作者引入了文化系统的生成和演化时,曾提到过一种“十字路口地带”与一种“区域文化中心”的概念。
1、十字路口地带
所谓“十字路口地带”,是指那些“文化特征扩散流的通道和汇集地带。占据这种地带的人类体,“能最大程度地占据人类的知识、技术、物质和经济过程”。这种地带,“处于文化刺激的发生的重要位置上,对所在区域的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王星,孙慧民,田克勤, 1990)洱海是中心的大理周围区域作为云南文明的发祥地,就云南而言,正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地带”。白族是从远古时代就占据这个特殊区位的一个主体民族。考古提供的证据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苍山、洱海地区就有人类频繁的话动。经过云南由北向南传播的我国古代西北内陆文化流和由南向北传播的东南沿海文化流,都以洱海、滇池地区为孔道,并在以这一地区中心的广大范围内交汇融合,使这一地区成了横断山系中,文明发达最早、也延续最久的地区之一。
首先是以海门口为标志的殷末洱海文化向东发展,形成以石寨山为标志的战国到西汉的滇文化。东汉以后汉文化大量东来,形成滇中和滇东的西爨白蛮文化。隋唐以后云南文化中心复归于洱海地区,汇合成大放异彩的南诏与大理文化。元明清时期,由于全国政令统一和汉文化的大量传入,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接轨。以上几种文化之间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出大理的十字路口区位的重要性,同时也造就了现在独具特的大理白族文化。
杜江2、区域聚居的历史演进
城市起源有诸多说法,但从根本原因来看,生产力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城市起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除此之外在具体地点上,还取决于自然、地理、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它的形成是一个从乡村中分离出来转变成城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即经历过从单纯的带有围墙的农村城堡——城市与农村双重(中间)特征的都邑——纯粹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历史演进过程。(图 2.7)对洱海区域,根据政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采用中时间研究的方法将区域聚居的历史演进分为四大阶段:先民的足迹、城市孕育期、城市形成及发展期、大一统政权下的郡县城市发展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