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看来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学校、教师职业特征及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是新世纪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14个城市2292名教师的调查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轻度,16.56%属中度,2.49%已构成心理疾病。①基于此,迫切需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表现,寻原因,以期进行有效的调适和防治,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般来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
(一)职业行为方面
教师身心疲劳过度,可能会出现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使用不当的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失常。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②
2.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甚至开始疏远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会实施体罚。有的教师则表现为责任感缺失,对学生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3.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放弃对学生的帮助指引,不仅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的表扬、鼓励,反而常常批评、打击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展,觉得学生“朽木不可雕也”。
(二)人际关系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保持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由于工作压力、人格特点等因素,教师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从不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新的角度看问题。③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同事、学生或家人发脾气等。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领导不能理解、配合,经常发生冲突;和同事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发生纷争;对学生不关心尊重,经常发生师生对抗。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自卑、嫉妒、孤僻、猜疑、自傲等。
(三)生理心理方面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多疑、冷漠、自卑等,稍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悲观抑郁、入睡困难或易醒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呼吸困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病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社会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具体表现为:(1)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淡漠教师内在尊严与自身的欢乐,忽视教师权益的保护。(2)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忽视其家庭生活质量,在要求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工资待遇、住房等的困难和压力。(3)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略其对家庭、子女的责任。繁忙紧张的工作占据了教师们绝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
2.社会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感觉到已无法应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受此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些与不正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的行为,也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
3.教育系统的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学习。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这种角的转换,使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带给他们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
此外,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使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如全员聘用制、人事代理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过惯了安稳生活的教师,不得不开始面对生存危机,安全感没有了,常常处于恐慌、焦虑、不安的状态。而且,人事制度改革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同事间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会带来教师心理的负担。
4.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众多家长认为,教育质量差、学生问题多,责任都在教师,对教师持一种不宽容的态度。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严重欠缺,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的正常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际困难不能有效解决。受制于微薄的薪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真正提升。尽管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高,这种对比
和差异极大地挫伤了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使他们陷入观望、彷徨、不安和躁动的情绪状态中。
(二)学校因素
教师心理1.学校管理。首先学校领导管理不当会引发教师许多相关问题。如有的领导缺乏同情心、官僚作风、办事无效能,致使教师工作量增大,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同时教师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教师角模糊等。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方法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健全,评估标准不清晰或者各种考评不断,加重教师的压力。最后,学校管理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忽视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没有为此提供条件,对教师心理素质关注不足,以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学校氛围。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上下级关系融洽,教师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充满自信和自尊。这些也有助于缓冲工作压力,降低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教师就容易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心理问题。如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同事之间互相嫉妒、拆台,缺乏关心帮助,尊重谅解;领导对教
师管理方式简单,就是“卡、管、压”,缺乏民主气氛。④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畏怯等心理问题,甚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