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健康论⽂
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理健康论⽂1
  不久前的⼀篇报导很让我震惊,哈尔滨市某中学青年教师跳楼⾃杀,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解开⾃⼰⼼中的结,终在巨⼤的⼼理压⼒下崩溃。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学习《⼼理健康》的必要性。很幸运,通过⼀段时间的⽹络学习,使我受益⾮浅。
  ⼀、教师需要有健康的⼼理。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的发展,⼈的发展,学⽣的发展则是教育的终极⽬标。作为从事这种专业性教育职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是必须的条件,优良的⼼理品质却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现代⽣活的⽇益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加剧,使⼈们未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压
⼒;物质利益⾄上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了精神危机,在⽬前还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作质量标准,以“成绩⾄上”作为家长和学⽣的信条与原则,以全⽅位的考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教师的情况下,再加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偏见,来⾃社会各⽅⾯有形的⽆形的压⼒,教师的情感、个性常常会被忽视,教师所承受的⼼理压⼒、⼯作压⼒、家庭压⼒⽐以往要⼤的多,这使⼀些教师产⽣⼼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为,对学⽣⼼理产⽣不良影响
  因此,⼀名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理品质、正确的⾃我意识,才能正确理解⾃⼰的责任,认同⾃⼰的职业⾓⾊,悦纳⾃⼰的职业⾝份,积极及时地对⾃⼰进⾏⼼理调适,才能敬业、爱业、乐业;才能⾃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消极影响,在教师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作,才有可能培养出⼼理健康的学⽣,并促进学⽣的全⾯的未来的终⾝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
  ⼆、教师必须了解学⽣的⼼理发展规律并尊重他们的⼈格与个性,才能有效地执⾏教育的功能。
  学⽣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学⽣时代,从⼩学到中学,是⼀个⼈⼀⽣中⽣理和⼼理上发展都⾮常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来说,他们⾝⼼各个⽅⾯都潜藏着极⼤的发展的可能。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发展能否得到满⾜,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极⼤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活环境的⽇趋复杂、竞争压⼒的增⼤和青少年个体⼼智模式的更变,由于
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的影响及压⼒,使得现在的学⽣⼼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影响。据调查,⽬前在学⽣中焦虑、⾃卑、孤僻、厌学、逃学、出⾛、越轨违法⾏为、⼼理精神病等等,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学⽣的⼼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学⽣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学⽣的⼼理健康教育,培养学⽣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活的能⼒。”因此,有效开展⼼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对⼈的素质要求的需要。⽽⼼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理⽼师的职责,也是每⼀位⽼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掌握⼼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建⽴和谐的师⽣关系,成为学⽣的⼼理医⽣。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关⼼学⽣尊重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图营造宽松的⼼理环境,并允许个性的张扬,允许权利的扞卫,允许爱好的发展,允许孩⼦⾃主的选择,使孩⼦的⾃尊⾃信得到充分发展。并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在学⽣思想、学习、⽣活等⽅⾯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关⼼帮助引导他们。
  ⼀名教师对学⽣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格的影响。教师作为⼀个⼈,作为社会的⼀个⼈,对成长中的⼉童和青少年有着巨⼤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精神的感染,需要教师的⼈格⼒量,需要教师⾃⾝的⼼理健康和不断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发
⾃内⼼的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并为之感到幸福。所以,作为⼀名教师,我们就需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充实、完善⾃我。
教师⼼理健康论⽂2
  ⼀、研究背景
  创新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才是创新的关键。⾼校承担着⼈才培养的重⼤任务,⾼校教师的⼼理健康直接影响⼈才的成长,因此政府与社会应更加重视⾼校教师的⼼理健康。⽽我国对教师⼼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对⾼校教师⼼理健康进⾏⽐较系统的研究。从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影响⼒来看,中国⾼校教师⼼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进⼀步对研究问题进⾏反思,⽤科学的⽅法和⼯具分析现有的关于⾼校教师⼼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从“量”和“质”两⽅⾯探讨我国研究现状,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出建议,这也是我国这⼀相关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
  经过对现有的⽂献进⾏分析与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研究问题不全⾯,探讨不深⼊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校教师⼼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例如:朱爱
民、张虎祥等研究发现⾼校教师⼼理健康状况较差,⽽刘纯姣、王⾦道等则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校教师⼼理健康状况良好。由于研究现状与研究取样、时间等因素的差异,对⾼校教师⼼理健康⽔平的研究结果并不⼀致,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关于⾼校教师⼼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朱⼩茼等提出职业压⼒影响⾼校教师的⼼理健康⽔平,欧朝辉等研究发现⾼校⼈际氛围可以正向预测教师⼼理健康。⼲预措施⽅⾯,黄⾟隐等针对⾼校青年教师的⼼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完善的团体⼼理训练计划。
  此外,对⾼校教师⼼理健康的维护以及预防⼼理问题的探讨较少。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较多是对中⼩学教师⼼理健康的探究,⽽对⾼校教师这⼀体的创新性研究还存在不⾜。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献涉及多个研究问题,但对各个⽅⾯的探讨都不够深⼊的现象。国内80%的研究都同时涉及了基本状况、影响因素、⼲预策略等问题,如:陆桂芝从⼼理健康现状、⼼理问题产⽣原因以及维护措施3个研究问题着⼿,但是并没有做到深⼊探讨其中任何⼀个研究问题;⽽潘孝富则选择了⾼校管理⽓氛与⾼校教师⼼理健康关系这⼀个问题进⾏深⼊讨论,这种集中精⼒对⼀个问题进⾏深⼊研究的较少。总的来说,研究者并没有发掘新的研究问题,⽽且对现有问题的探讨也并不深⼊。所以近10年的研究成果普遍影响⼒较⼩,并没有出现深刻⽽精辟的观点。
  (⼆)研究设计固定,研究⼯具单⼀近10年的⽂献研究中有63.07%采⽤了定量实证的研究⽅法。这些实证研究多采⽤测量法和问卷法,形成了⼀种固定的研究设计,即“发放问卷--回收统计数据--描述基本状况--探讨影响因素--提出⼲预对策”。类似于罗⼩兰运⽤⼲预前后测试、吕雅英采⽤半结构式访谈等⽅
法来研究教师⼼理健康的研究则很少。采⽤个案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法者更是⼏乎为零,这也限制了研究的发展,导致了研究成果的⽚⾯性。问卷法是⼀种横断收集数据的⽅式,已有的研究并没有采取纵向研究的⽅式来探讨相关问题。研究⽅法的局限性导致了研究⼏乎没有涉及⾼校教师⼼理健康的变迁、⼲预对策的有效性等问题。进⼀步分析,发现68.29%的⽂献实证研究都采⽤了症状⾃评量表。是⽬前使⽤⽐较⼴泛的测量⼼理健康⽔平的量表,但能否对正常体的⼼理健康⽔平进⾏测量仍存在很⼤争议。此外,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编制针对教师的⼼理健康量表,提⾼研究信效度。在研究⼯具的编制中,俞国良等编制了教师⼼理健康评价量表并报告了其信效度,郑红渠等编制了中⼩学教师⼼理健康的量表。然⽽,国内尚未编制并公开发表针对⾼校教师的⼼理健康量表。
  (三)基础研究不充分在研究性质统计中,只有20%的⽂献是基础研究,15.38%的是综合研究。关于⾼校教师⼼理健康的标准⼏乎沿⽤了其他教师体的⼼理健康标准,俞国良、兰卉、边⽟芳等都提出了教师⼼理健康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认为应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界定其⼼理健康,⽽且标准只反映了教师现在的⼼理状态,并未考虑到⼼理健康⽔平的未来发展。⾼校教师⼼理健康标准是否完全等同于教师体的⼼理健康标准,有待于进⼀步研究确认。在理论探索中,相关性研究较多,例如马雪⽟研究发现⾼校教师⼼理健康影响其教学效能。然⽽,关于影响因素的作⽤机制等理论⽅⾯缺乏研究,其概念的界定也很模糊。理论指导实践。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研究者提出的⼲预对策等应⽤⽅⾯便容易变成空谈,从⽽容易导致⾼校教师⼼理健康问题⼲预对策等实践性研究的盲⽬性。
  (四)研究发展停滞不前从20xx年开始,研究与课题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发现,⾼校教师⼼理健康的研究并⾮由于过于饱和导致研究数量下降,恰恰相反,由于研究问题不全⾯、研究⽅法单⼀、基本理论研究不⾜等原因造成了国内对⾼校教师⼼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难以突破创新,研究成果停滞不前,从⽽进⼊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期”。近10年针对⾼校教师⼼理健康的研究⽂献总体数量并不多,这也表明相对于中⼩学教师,国内⾼校教师的研究刚刚起步,遭遇困难是必然的。但是理论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亟须加强对⾼校教师⼼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应该正视研究的不⾜与缺陷,促进我国⾼校教师⼼理健康相关研究进⼀步发展。
  三、建议
  第⼀,研究问题需要创新并且进⼀步深⼊。应该注重对理论⽅⾯的探讨,不仅要对核⼼概念、关键因素的作⽤机制等加强研究,⽽且对⾼校教师的⼼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措施也需要提出完善的对策。同时,需要编制相关研究⼯具,提⾼实证研究的信效度,进⼀步研究怎样建⽴综合全⾯的⼼理健康评价体系。由于现有研究与中⼩学教师的相关研究存在⼀定的联系,可在⼀定程度上利⽤并延伸其成果,但是不能⼀味模仿与验证研究,还需结合⾼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与体的特殊性,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使研究更加全⾯、更加深⼊。
  第⼆,研究设计需要综合化。在研究思路上,⼼理健康本来就是⼀个跨学科的综合问题,在今后的研
究中,多学科、多⽅法的综合研究是必然趋势。为了避免研究⽅法的简单化与单⼀性倾向,应该加强纵向研究,并积极使⽤实验法、个案法、访谈法等研究⽅法。
  第三,关注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在研究⽅法的运⽤、研究问题的关注点、研究思路的切⼊点等⽅⾯都有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国外动态,并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四,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课题⽴项以及⽀持⼒度,激励国内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关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课题⽴项应该侧重于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研究⽅法等⽅⾯。
教师⼼理健康论⽂3
  ⼀、合格的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作为⼀名幼⼉教师要具有如下素质:
  ( ⼀) 必须具备较⾼的思想素质
  ( ⼆)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三) 要有⾼尚的道德品质
  ( 四) 幼⼉教师还有具备过硬的能⼒素质
  1. 组织管理幼⼉的能⼒;
  2. 敏锐细致的观察⼒;
  3. 良好的⼝语表达能⼒。
  ( 五) 具有较⾼的科学⽂化素质1. 有较⾼的⽂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2. 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 六) 较⾼的⼼理素质,⾝体素质1. 良好的⼼理素质;2. 健康的⾝体素质。
教师心理  ⼆、教师素质对幼⼉⼼理健康的影响
  幼⼉教师的素质对幼⼉的⼼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还有消极作⽤。良好的幼⼉教师素质有利于幼⼉⼼理健康,不良的幼⼉教师素质阻碍幼⼉⼼理健康的发展。
  ( ⼀) 教师素质给幼⼉⼼理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
  1. ⼴博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平对幼⼉⼼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虽然幼⼉教师接触的学⽣多为3 ~6 岁的幼⼉,他们认知发展⽔平还⽐较差,但是教师也必须具备⾜够的⽂化素养。幼⼉时期是培养⼈的⼀
⽣想象⼒创造⼒的关键时期,孩⼦们在这个年龄段想象⼒丰富,对周围的世界极其感兴趣,他们什么都想知道,总是会问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够宽⼴的知识储备,才能深⼊浅出地给幼⼉解答问题,激发幼⼉的求知欲望,培养孩⼦的能⼒。⼴博的学识让教师能巧妙灵活地为幼⼉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的⽼师不会拘泥呆板,能充分激发幼⼉的想象⼒和创造⼒。在幼⼉阶段,孩⼦们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弹琴、讲故事。幼⼉教师要多才多艺,在幼⼉园五⼤领域上都掌握⼀定的知识,在语⾔、⾳乐、舞蹈、科学、游戏等⽅⾯擅长,能为幼⼉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幼⼉的⾝⼼健康。
  2. 紧跟时代前沿且富有创新精神对幼⼉⼼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跟得上当今学前教育界发展,才能掌握最新的学前教育知识,⽤这些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才能有利于幼⼉的健康成长。
  3. 有责任⼼、有爱⼼对幼⼉⼼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幼⼉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情感的哺育,这种情感的哺育需要⽼师的关⼼和爱护。作为幼⼉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责任⼼、爱⼼和耐⼼。纵使⼀名幼⼉教师拥有再⾼的学历,⽽没有责任⼼和爱⼼,那他的教育教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爱⼼、责任⼼、耐⼼可以给予孩⼦__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能给孩⼦真诚和关⼼。孩⼦在⽼师耐⼼教导下不仅学会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培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4. 良好的语⾔表达能⼒和教学组织能⼒对幼⼉⼼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作为幼⼉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
是3 ~ 6 岁的幼⼉,拥有良好的语⾔表达能⼒的教师能与幼⼉进⾏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语⾔表达能⼒使教师能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幼⼉的情况反映该家长,⼀起给幼⼉营造⼀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健康的⼼理素质。具有教学组织能⼒的教师,能把这些活泼好动的幼⼉“管住”,维护课堂纪律,能让幼⼉在⼀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5. 拥有健康的⾝体和良好的⼼理素质对幼⼉⼼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幼⼉园的⼯作是复杂和繁重的,需要⽼师投⼊极⼤的精⼒,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体和良好的⼼理素质,能以积极、主动、乐观、⾃信、灵活、宽容、勇敢的态度⾯对⼯作中的困难。有⼤量案例表明,教师拥有健康的⾝体,良好的⼼理素质,积极地态度,能使⼈精神兴奋,是周围的⼈受到感染。这样幼⼉也能⼼情舒畅,乐观开朗。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能全⾝⼼地投⼊⼯作。
  ( ⼆) 不良教师素质对幼⼉⼼理健康产⽣的消极影响
  ⽬前,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很多幼⼉教师素质较低,达不到幼师的素质要求。甚⾄有些不良素质的⽼师,在教学中他们将⼀些不良的⾏为习惯传递给幼⼉,影响幼⼉的健康成长。
  1. 缺乏爱⼼和责任⼼,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北京市朝阳区⼀幼⼉园多名孩⼦遭⼥⽼师长期殴打,造成孩⼦不敢上幼⼉园,晚上经常做噩梦。经调查后发现,该幼⼉园不仅拖⽋⽼师的⼯资,⽽且办学资质也在进⼀步申请中。这样⽼师⼼理素质较差,没有及时调整⾃⼰的⼼态,将不良情绪带到了课堂,
以⾄于做出了过激的⾏为。这些不良情绪使幼⼉对⽼师摸不着头脑,久⽽久之,幼⼉的情绪和⼼理会受到⽼师的影响,变成⼀个“坏脾⽓”。
  2. 秉持旧的教育观念,忽视幼⼉发展能⼒。把旧知识看作客观不变的真理,对于幼⼉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辩证地看待幼⼉给出的答案。
  某幼⼉园的⼀位⽼师在教幼⼉认识“8”的时候,提问幼⼉“8”的⼀半是多少时,绝⼤多数幼⼉都回答说是“4”,可是,⼀个平
时调⽪捣蛋的⼩男孩却告诉⽼师: “8”的⼀半是“3”也可以是“0”。然⽽,这位⽼师不知道是受权威理论的影响还是受⾃⼰所设计的课程结果的影响,她没有理会这个⼩男孩给出的答案,还批评了他不按⽼师的思路⾛。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个幼⼉从数字的形状⽅⾯给出了答案,却没有得到⽼师的认可,甚⾄是被⽼师批评。这个答案或许是他⼏经思考的结果,可是,却遭到了⽼师的批评和伙伴的嘲笑。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使他再也没有勇⽓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即使有了答案也会害怕与⽼师的答案不⼀致。长此以往,孩⼦就会变得胆⼩,不善⾔辞,不敢表达⾃⼰的想法,甚⾄扼杀了孩⼦的想象⼒创造⼒。
  3. 持有“⼩⼤⼈”的⼉童观。⼀些幼⼉园为了吸引家长,不顾幼⼉⾃⾝发展特点,追求所谓的智⼒开发,让幼⼉过早学习⼩学知识。
  教师认为⼉童能够接受不属于他们年龄段应该接受的知识。过早教授幼⼉⼩学知识,盲⽬地让幼⼉学英语,学数学,学国学。由于幼⼉的理解能⼒较差,学得费劲,教师往往采⽤简单粗暴的⽅式逼着孩⼦学习,甚⾄训斥孩⼦。在这种压⼒下,给孩⼦带来了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的巨⼤压⼒,让他们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快乐,压抑了天性,甚⾄抹杀了孩⼦的想象⼒创造⼒。
  4. 不良的⽣活习惯影响幼⼉。⼀些⽼师有很多不良的⽣活习惯,在幼⼉⾯前不能为⼈师表以⾝作则。在幼⼉园穿不符合规定的服装,染上五颜六⾊的头发,甚⾄在幼⼉⾯前⼤声说笑喧哗等。他们的这些不良⾏为习惯影响了幼⼉良好⾏为习惯的养成,给幼⼉的⼼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三、提⾼幼⼉教师素质的举措
  ( ⼀) 政府⽅⾯
  1. 政府必须加⼤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尽快将学前教育纳⼊义务教育或者免费教育。提⾼幼⼉教师福利待遇,让幼⼉教师的⼯作付出和所获报酬成正⽐。吸引更多的⾼学历⾼素质学前教育⼈才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化媒体要加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度,要提⾼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幼⼉园的监管⼒度。提⾼办园准⼊门槛,对那些不符合办园资质的幼⼉园要坚决
取缔。建⽴和完善幼⼉园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对于那些招聘没有教师资格教师的幼⼉园,要严厉打击。
  ( ⼆) 幼⼉园⽅⾯
  1. 幼⼉园加强管理,提⾼教师的责任感。幼⼉园必须加强对幼⼉教师的规范管理,提⾼教学质量,杜绝教师⽆证上岗。引导教师树⽴正确的奋⽃⽬标,培养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 ⿎励教师继续教育,提⾼⾃⾝素养。⿎励幼⼉教师积极进⾏素质培训,积极参加进修学习,不断提⾼⾃⾝素质。
  3. 完善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尊重⽼师,对⽼师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和⿎励,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励,还要给予物质上的⿎励。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教师的⼯作要定期进⾏评估考核,调动⽼师的积极性。
  4. 利⽤竞争机制,激励幼⼉教师。通过竞争机制,能让⽼师们及时发现⾃⼰⾝上的不⾜,与其他⼈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的上进⼼。
  5. 开展⼼理讲座。经常给教师开展⼼理辅导的专题讲座,及时疏导⽼师的⼼理问题。
  ( 三) 教师⾃⾝⽅⾯
  1. 热教事业,提升责任感。要有⾼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爱⾃⼰所从事的专业、爱孩⼦,发现⼯作中的乐趣。教师要始终提醒⾃⼰,⾃⼰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崇⾼的职业。我们是⼈类灵魂的⼯程师。我们所承担的是奠定⼈的⼀⽣发展的重要教育。
  2. 要不断努⼒学习,与时俱进。必须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的理论成果,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要知道⾃我成长,⾃我更新,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始终明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
  3. 保持良好的⼼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要能够清楚地认识⾃我,在遇到坏情绪时,及时向他⼈倾诉,要始终保持⼀颗积极向上的⼼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缓慢,且存在很多问题。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要依靠国家和社会的⼒量,更需要我们从⼀点⼀滴的⼩事做起,热爱孩⼦,热爱我们所从事的幼⼉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