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
2. 实验法:这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人为控制一定条件或创设一定情景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 观察法:这是研究者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观察者的各个外部表现和行为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 问卷法:这是通过被调查者的书面回答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 反射:它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来自体内和体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映。
6.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
7.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它是动物和人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遗传中获得的本能行为。
8.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
学习而形成的反映形式。
9. 动力定型:本来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巩固训练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的现象。
10. 反映: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11.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4.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6. 感受性: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7. 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它是感受性能力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18. 感觉对比:某一感受器因同时受到或先后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0. 观察力:人们观察的能力。它是有明目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是人们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错觉:人在持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22.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3.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恩那个再认和回忆,或者变现为错误的回忆和再认的现象。
24. 再认: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
25. 回忆: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26.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7. 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28. 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这一事物就是原型。原型和问题之间是有相似之处的,通过联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9. 定势:即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容易使人对刺激情景以某种习惯方式进行反应。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0. 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打破框框,标新立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思维。
31. 表象:在人脑中重现的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就是表象。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又叫记忆表象。
32. 想象:人脑对已有经验、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33. 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语言叙述文字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
程。
34.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5. 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36. 灵感:最富有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
37. 情绪和情感:人堆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38. 激情: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39. 心境:带有渲染作用,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40.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41. 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42. 理智感:是人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它有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自信感等表现形式。
43. 美感:人们根据美的需要,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它们在艺术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4. 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5. 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产生的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46. 个性: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化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47. 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有机体对客观对象的需求和占有的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48. 动机: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
49.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有感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
50.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51. 智力:一般能力又叫智力(智慧),是在血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各种活动都必需具备的能力。它由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等方面构成的。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52. 性格:一个人表现在关于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53. 气质:表现在人的情感、认识活动和语言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
54. 社会化:个体子啊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55.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及体的认识、判断、分析与解释。
56. 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的交换,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人际沟通或人际往来。
57.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关系,起实质是一种心理关系。
58. 社会助长:个人与别人一起工作或活动时,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
59. 社会惰化: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60. 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体压力下,表现出于体其他成员行为一致的现象。
61. 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去做哪些他们不愿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