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近几年来通过对阅读教学的不断研究和探讨,语文教学逐步向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重分析讲解的满堂灌早已被摒弃,但代之而来的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这种教学表面上看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假启发式。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即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提问就要做到精、巧、活、深。
一、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时,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物书,他是怎么做的新的*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巧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蒯福棣语)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
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活
我有一物生得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分层,有的学生把第二句划到了飞机遇险,情况严重这一层里。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意见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认识语言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四、深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语文对学生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情*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潜移默
化的作用,把语文教学面扩出去,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
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有意识的训练,指点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该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刚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叙述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伴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起来了,阅读教学就会此处无声胜有声,事半而功倍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