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身边物品,完成物理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感悟颇深,越来越觉得这一理念为物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多年的摸索,笔者发现一个贯彻实施这一理念的好方法——巧妙运用身边的物品,完成相关的物理实验,能较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完成相应小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 可以把教科书中较为简单的且能利用身边物品完成的小实验放到课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能降低教学难度,可谓一举三得。
例如,将八年级物理教科书(沪科版,下同)6页图1-8《倒饮料的诀窍》和图1—9《被水“折”断的筷子》两个小实验安排学生在课前去尝试完成,效果桐当不错。
又如,将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44页“迷你实验室”——《橡皮筋吉他》放到课前让学生制作,
并带到课堂上比一比、做一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有一物生得巧
再如,将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第55页《电路》的小实验放到课前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既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也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
2 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实验,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物体的内能》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可以没计一个课前实验: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快慢对比实验。
再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37—38页热机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可以设计一个课前小实验“鞭炮炸塑料罐”,该实验只能在空旷的地方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安全。具体做法是:取塑料矿泉水瓶一个从中间截断,留下底部制成一个塑料罐,取小型鞭炮一个置于地面上点燃后将塑料罐盖在上边,一会儿,随着“嘣”的一声,塑料罐飞上了天。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物品完成相应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物理规律,缩短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1 完成教科书中的实验时,尽可能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来完成桐应实验,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这一点已经体现在新课程的教科书中了,但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不能只做到“教教材”,而是必须学会“用教材”。
例如,笔者在教《音调的高低》时,发现使用手摇离心转台、发音齿轮和硬纸片演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的效果,不如本课课后作业中“用薄塑料片在具有疏密不同的梳子梳齿上划过”的效果好。
2 根据学校所在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科书中学生不常见的实验器材或学校实验室中没有的器材用身边的物品或利斤j身边物品制成的自制教具替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时,许多教师由于学校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斜面小车和金属球,就采用由教师演示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验探究。其实,本实验可
以用实验室中常见的钩码(规格:50g)或圆柱体组来代替小球,将桌子一端垫高来代替斜面,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三、课后布置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完成相应小实验和小制作,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
1 利用好教科书中的“迷你实验室”栏目。教科书有桐当多的章节内容中都有“迷你实验室”(共计26),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和利用好这些实验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周所学知识技能都大有裨益。
2 结合学生的能力,布置一些拓展性实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完教科书第四章《多彩的光》后,可安排学生课后去探究凹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学习完教科书第六章《力与运动》后,可安排学生去探究:将书放在一张纸上,快速抽动纸张和慢慢抽动纸张的对比实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
运用上述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需要和接受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易于操作,不要超出学生现有水平太多,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