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要通过生物学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案例的分析举例,浅谈了笔者如何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
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
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笔者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有的学生用红墨水,
有的用蓝墨水,还有的用彩水笔的各种颜的墨水,但都能在木质部中观察到应该出现的结果,这样,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便可得出水分和无机盐由导管向上运输的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领悟了科学思想,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利用好《生物学》课本中的实验资源进行教学,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