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行业市场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丝绸行业在我国具有极为特殊经济地位,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产,也是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穿衣有品、时尚内涵成为消费者对纺织产品的新追求,而丝绸在国内独特的文化属性,加上个性化消费、绿消费、文化消费等理念的引领,还有丝绸产品本身包含的文化、时尚、科技、绿等元素,使得市场对丝绸产品的需求逐步释放,行业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行业基本概况
(一)当前市场对丝绸的定义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称为“真丝绸”“茧丝绸”,而现代工业丝绸,很少有100%全蚕丝产品,多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的组合体。目前,行内普遍认为,丝绸主要是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为原料,经过缫丝、织造、染整、精炼、漂白、染、印花、整理等工艺后制成的织品总称。(来源:《中国丝绸工业市场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
  具有穿着舒适、摩擦刺激系数低,保暖保湿防燥,吸音防尘,耐热阻燃,抗紫外线等优点,尤其是相较于其他合成纤维,具有防御有害气体、抵抗有害细菌、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等保健功效。当然也存在相对明显的缺点,比如易发生褶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易褪等。
蚕丝被哪个品牌好
(二)市场分类
国家统计局主要根据丝绸的原料差异,将丝绸产品分为生丝、绢纺丝、蚕丝及其交织物(蚕丝含量≥50%)和蚕丝被4种。目前,市面上的丝绸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可以简单归纳为真丝面料、丝绸服装、丝绸饰品、丝绸家纺四大品类。
除上述分类方式外,还可以按照蚕丝材料进行分类,主要有桑蚕丝、柞蚕丝及木薯蚕丝三种。其中,桑蚕丝是目前应用最广、消费规模最大的蚕丝材料品种,主要产地集中于广西、四川、江苏、浙江、云南等地,柞蚕丝主要产地集中在中国北方的辽宁、河南等地;木薯蚕丝在中国产量较小,零星分布于广东、广西、安徽、山东等地。
(三)市场特点
一是我国丝绸产业源远流长,从种桑养蚕开始,要经过缫丝织造、染整印花,加工服饰等多个环节,分工极为精细,造成丝绸产业链长成为行业的一大特点。二是由于丝绸在中国被赋予独特的文化标签,所代表的传统丝织技艺、设计思想承载着超过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深厚人文智慧和文化情结,市场需求与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比如服装设计中古风元素的考量,旗袍、汉服、围巾等服饰丝绸情节等。三是由于养蚕、种桑以及丝绸纺织过程受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以及自古以来形成的地方丝绸文化与消费习惯积淀,使得四川、浙江、江苏等丝绸产业相对发达,市场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导致行业的地域集聚度极高。四是因丝绸行业产业链各环节较多,特别是在原材料供应上劳动量大,产量较低,丝绸产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使得丝绸在古代作为奢侈品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二、市场发展现状
(一)行业市场运行平稳而增长缓慢
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为559家,营业收入641.78亿元,同比下降3.4%,全行业实现利润25.73亿元,同比下降19.72%。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丝产量49878吨,
同比增长2.23%;其中,绢丝产量3807吨,同比增长17.74%。绸缎产量29835万米,同比下降16.65%。蚕丝被产量1663万条,同比下降6.9%。其中,全行业企业盈利率达到70%,只有173家企业为亏损状态。
2023年一季度,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减少为542家,丝产量同比增长6.83%;绸缎产量同比下降16.7%;蚕丝被产量同比下降48.49%。由此可以看出在持续3年的疫情结束后,丝绸行业虽然相对平稳度过了寒冬,但行业的复苏和强势回暖的情形并没有出现。
(二)政策支持下,行业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持续推进丝绸产业和文化融合,提升丝绸产业发展内涵,推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20年、2021年,国家先后发布《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丝绸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丝绸精品,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培育丝绸品牌,传承弘扬传统丝绸文化、保护利用丝绸文化遗产,提出了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品牌建设创造新优势、文化传承迈上新台阶、绿发展达到新标准等6个方面的发
展目标。
随后,广西、四川、重庆、广东等丝绸主产省(区、市)也相继发布了丝绸行业的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比如广西将积极推进河池、百、南宁、柳州、来宾五个市的蚕桑生产发展,合力打造宜州、柳州茧丝绸产业链集聚区;四川将积极引导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向成都、南充等重点区域集约发展,创建一批丝绸特小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重庆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所、研发平台、产业技术体系、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人才及团队等优势,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蚕桑丝绸产业高效创新发展,同时引进一批捻丝、绢纺、印染、真丝针织、丝绸终端产品加工重点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
(三)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注重融合协作
我国的丝绸产地与蚕丝产地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其中苏州、杭州、湖州被称为三大绸市,绍兴、南京、嘉兴、镇江、常州也以盛产丝绸闻名,浙江、四川是生丝产量最多的两个省份。
近年来,行业的上游种桑养蚕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在广西、四川等地形成集,2006年以来,受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影响,广西开始大力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在桑园种植面积、蚕种产量、蚕茧产量,生丝产量等多个方面,摘得“全国第一”,目前已成为世界的原料蚕生产以及原料基地。中下游产业集地区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也呈现出融合与协作集发展模式:比如,缫丝产业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主;织绸产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浙江占比更是达到60%-70%、成为首要集中地;印染也以浙江为首,占比达到80%。
而服装制造等终端输出产品相对分散、品牌众多,多集中在东南地区,且大多数丝绸行业企业规模较小,品牌集中度和知名度较低。其中,浙江、江苏两地产品丰富、知名品牌众多,当地丝绸以质地轻软,彩绮丽,产品精美等特点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国家命名的七大“绸都”,江苏(苏州、无锡、吴江)、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分别占有三个,只有南充位于四川。杭州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至今拥有全国最大的丝绸品牌市场,不仅丝绸品种繁多,发展出了万事利,杜锦生,喜得宝,丝煌,凯地雅等著名的品牌,并且丝绸已作为融合文化与旅游业态的重要载体,凝聚成为独具特的城市新名片。其余六大“绸都”也纷纷将丝绸作为重要的地方特产业和文化载体进行着重打造,以点带面形成强
大的产业支撑,比如江苏震泽丝绸因被用作织造清朝康、乾两位皇帝的龙袍而蜚声世界,已成为著名的“中国蚕丝之乡”“中国丝绸小镇”。湖州以丝绸产业板块为核心倾力打造“丝绸小镇”,建设了全生态打样中心、面辅料交易中心、国际时尚设计大师中心和国际级品牌总部中心等丝绸产品研发设计地,构建了从设计研发到产品展示推广再到产品销售一体的丝绸全产业链,并向产业高端化、现代化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