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9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文言现象。
2、 感受文中大量的铺叙,体会作者在记叙、描写中表达情感。
3、 体会文中的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翻译全文。了解大量描写秦国兴盛史背后的巧妙构思。出文中的对比。
教学难点
作者记叙、渲染了大量的史实来突出中心论点。
记叙中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在《过秦论》中的见解。
2.解题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既表明文章的内容又揭示目的)
论: 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3、写作目的——借古讽今
(借用秦事)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昭汉之过)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
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4、 作者介绍
A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B.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以自喻,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鹏鸟赋》(谪居三年所作,某日有一只鹏鸟(猫头鹰)飞入贾谊室内,在当时的迷信中,这意味着“主人将去”,大不吉祥。贾谊正处于失意的境地,因此更想到世事无常、人生短促可哀,便作此赋自我宽慰。)为最。政论文(批评时政之作)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积贮:积蓄,贮备。 本文指粮食的积蓄和贮备。“疏”本是分条陈述事理的意思,这里是向皇帝条陈自己的意见的一种文体,后代对这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C.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
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二、 文本疏通
1、 理清思路
秦崛起——秦兴盛——秦统一——秦灭亡——秦教训
中心论点:夺取政权后仍旧施行暴政,不施仁义
2、 逐段翻译——第一部分
第一段需要注意的地方
殽函之固:险固的地形;
固守:牢固地
以窥:借以伺机夺取(当时周王朝岌岌可危,名存实亡,但是很多诸侯国都有灭周的实力,例如楚庄王文帝问鼎一说包含这个意思。所以秦孝公采取“退守”的办法伺机夺取。)
席卷:像席子一样全都卷去了。包举:像打包袱一样全都裹包去了。囊括:像装袋子一样
全都装进去了。
商君:商鞅,又叫“卫鞅”,商是封地,因在魏不受重用,听说秦孝公下《求贤令》治国招贤纳士,来到秦国,初次见面和秦孝公聊了好几天,秦孝公听的津津有味,于是决定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内立:在国内;外:对外
务耕织:致力(形声。从力,務(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从事。例如: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战国策•秦策一》;当务之急;)
修守战之具: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
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气
西河:魏国黄河以西
3、请同学连贯地翻译一遍
4、小结:秦孝公凭借有利的地形,采取了内外政策,取得了历史性的工业,成为秦国统一中原以前最有作为的一代国军,代表了秦国兴盛的开始。
A.对内设立法度,,“事皆决于法”立下治国之本。采用商鞅的“富国强兵主张”,具体内容是第一,废井田、开阡陌。把原来转过奴隶主所有的土地分给开垦荒地的人。第二,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最多的人可以免徭役,以军功大小来授予爵位、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特权。重视了农业和耕战使得秦国拥有作战勇猛的军队和充足的后勤供应保障,战无不胜。
B.对外接受张仪的建议实行“连横”策略。形象一点就是几个老虎与一牛的关系。将牛打散,牛就成了老虎的囊中之物了。老虎有老虎的“离散法”人也有人的办法,张仪透析到六国“合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益,他们“貌合神离”,是一乌合之众,一旦利率和策略发生分歧,大家都会想到如何自保,而不会考虑到盟军的死活。蒋介石就曾经说过“世上最可靠的是人,最靠不住的也是人。”既然是为了利益,那么我就给你一个更大的诱惑,和秦国结盟,这是一个以“事秦”为核心的策略。“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在利益的驱使下,诸侯各国宁可与100头牛为敌,也要争着和老虎结盟,即使不能狐假虎威,至少也在大树底下好乘
凉,最大限度地保证苟延残喘。秦国利用人性的“趋利避祸”的弱点,成功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凝聚力。
5、教师过度:秦孝公死后,商鞅车裂而死,但是他的变法是成功的,因为惠文王即位后依然沿用这些律法。
三、第二段的翻译
1、第二段需要注意的地方
既没:同“殁”形声。从歺(è),(mò)声。歹,去肉的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死
蒙故业:继承(故业:故,旧的,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之属、之徒、之伦:这一类的人
亡矢遗镞、追亡逐北:都是互文同义现象。翻译成,失去箭。追逐逃走的败兵。
血流漂橹:橹,大的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
铜盾,后来又出现了铁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层或者是数层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剑的攻击。通常还绘有各种彩的图案、标志、徽章等等。而罗马大盾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这种盾牌为木制,俯视呈半圆形,正面看则为长方形。随着炮火药等兵器的发展,盾牌逐渐被废弃。
2、翻译第二段并小结:这一段开头就描写了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国君用武力蚕食四邻的情况。运用铺叙(或者叫做铺排,赋)的写法,展现了秦国君的野心和强大的实力使秦国的疆域日广。
3、提问:作者接下来将笔锋落到了对诸侯国的联盟的情况的描写,这一段占了大半个篇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
明确:反衬出秦国的强大,诸侯国如此强大的阵容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可见秦国的势力非同小可。这是从侧面来写秦国的强大,作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定局。
四、第三部分(第三和第四段)
1、第三段需要注意的地方
享国:指帝王在位的年数。享,享有。再如享年
振长策:(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另: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也写作“册”。
俯首系颈:低下头,并将绳索套在脖子上。这是古代表示投降的礼节。
先王之道:指所谓夏禹、商汤、周文武的治国之道。实际上是当时儒家的政治主张。
焚百家之言:百家,指法家以外的诸子各家。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接受李斯蠲除“文学诗书百家语”的建议,下令收毁民间除医药卜筮种树(农业)之外的书籍。
黔首:原意为用黑布包头。这是无爵平民的头饰,因指称普通百姓。公元前二一六年,秦始皇下令“更名民曰黔首”,以法律形式规定称百姓为黔首。
2、小结: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结束了200多年的诸侯争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诸多策略:概括起来就是政治、文化上愚民,军事上的弱民、防民。前两种措施的强硬实行加速了秦二世的灭亡。
所以第五段就承接这一段写到了秦的灭亡。
3、提问:写第四段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的政策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这一段开始秦国由“功势”转为“守势”,通过史实写出了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的暴虐无道,是“不施仁义”的具体表现,“过秦”由此开始。为最后一段得出中心论点做了张本。
A.首先,愚民政策——“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如果三十天内,不将书籍焚毁将受到刑罚或劳役。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长子扶苏,替孔孟派儒生说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发怒,使扶苏到上郡(在陕西绥德县)监蒙恬军。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苏继位,自己不得宠信,与韩非派法家宦官赵高用阴谋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秦二世,伪造遗诏杀扶苏、蒙恬。不久,胡亥赵高又杀李斯。秦失去颇得民心的扶苏与拥有威望的大将蒙
恬、丞相李斯,政权落在胡亥、赵高手中。胡亥厉行督责,昏暴无比,是完全的独夫,秦崩溃的条件全部成熟了。
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秦始皇将四百多名儒生集中在咸阳,活埋。另有一说,这件事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 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拷问咸阳秦国为什么会灭亡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书生以巨石掩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证明秦始皇对儒生是憎恨的,用残暴地手段将他们一一杀戮。
B.弱民政策——毁坏名城,杀戮豪杰。苏轼《六国论》中写道秦始皇并吞天下以后,就以
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也就意味着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