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波音乐教案
【篇一:鼓浪屿之波教案】
鼓浪屿之波教案
一、教学设想
音乐是一种以美育为属性的学科,是靠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为主的活动。在活动中应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体现其艺术性,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分层次欣赏,分组讨论,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盼全国早日统一,并为此尽微薄之力。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欣赏课和歌唱课学习过程中对几种演唱形式已较为熟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加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
3.通过相关的知识渗透,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旋律走向与力度的变化来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五 评价任务
分组齐唱展示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齐唱歌曲。
评价标准:音统一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准确 演唱富有感染力。
整体合作二声部演唱展示
评价标准:音统一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准确 声部均衡 和谐 演唱富有感染力。
六、教学流程
在多媒体画面中展现日光沿与基隆港,在画面后来传出歌曲《鼓浪屿之波》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随之出示课题:呼唤
导入:“看画同步法”导入
1.提问:美丽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方,你知道它是哪里吗?
(课前让学生收集过台湾、鼓浪屿、基隆港的有关资料)
生答:
设计2,如答不出,可加重背景音乐,通过听到的歌词得出答案
2.看着谱例完整欣赏作品《鼓浪屿之波》
设计思路:通过第一遍欣赏初次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培养审美情趣,随之多媒体展示画面,由学生看着画面简单介绍鼓浪屿与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并让学生在地图上出其位置,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3.情感源于旋律,让学生边划线边跟唱,感受旋律走向、力度的变化,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初步解决)
①让学生听一段,在教师带动下划旋律线
②以乐句为单位,让学生自己领会划旋律线
③让学生边划旋律线边哼唱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性,在学生的动与唱中,体现其参与性。
④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唱出来(设计理念,体现了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延伸
一、请学生拿出课前分组收集的台湾风俗人情、饮食舞蹈及民歌等资料,并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张惠妹的《站在高岗上》。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主动参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视野。
二、听代表性民歌《阿里山姑娘》,现代性《妹》,经典民歌《卖汤圆》,会唱的同学们可以跟着唱,
出示背景画面(画面是日光岩与基隆港,
并由中国小
吃汤圆引出依依带水,
难以割舍的骨肉深情及炎黄子孙的心愿——呼唤海峡、
大
陆早日团聚)。
设计理念:由台湾民歌,以及小吃汤圆拉近了内地与海峡的感情,升华了主题,揭示了主题。
课后作业:要求同学作一幅画或一首诗来表现你在本堂课上的感受或心声。
【篇二: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歌曲《鼓浪屿之波》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必学歌曲,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
国统一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由《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两首歌介绍三地现状:香港、澳门50年制度不变,经济稳步增长;台湾要求独立,何去何从,大陆的态度以及国际对此的关注。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3、介绍鼓浪屿历史、地理和文化鼓浪屿位于厦门,开拓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明朝改成“鼓浪屿”;郑成功曾以此为据点操练士兵对抗敌人;鼓浪屿风景幽美素有“钢琴之岛”和“音乐之乡的美誉。
【设计意图】:听赏歌曲片段《鼓浪屿之波》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婉转、悠扬的旋律。通过感官视觉了解台湾的人文地理等。
鼓浪屿之波歌词 二、感受、学习、表现歌曲
(一)、初听全曲,交流问题:
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生互动小结:这首歌曲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
3、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介绍基隆港和日光岩,欣赏美丽景观。
(二)复听歌曲:
1、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跟着音乐指挥学生,提醒学生la的发声状态。
2、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设计意图】:在听、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共同解决本课难点。而难点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非教师自己预设的“拦路虎”。
(三)学唱歌曲:跟着钢琴学唱歌词,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
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加进歌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用琴带领学生学习歌曲。
提问:告诉老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部分?(解决问题)
(四)再次聆听歌曲:
1、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第一部分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给人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节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
使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12-18,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2、歌曲的曲式结构:a+b
3、让学生随着电子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师生共同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和情绪处理,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表演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让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到位更完美。让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的同时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趣。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表演活动:用诗朗诵的方式表达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朗诵《乡愁》)
2、让我们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唱出共同的心声祖国早日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风光,台湾是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沧桑,现在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大家回去想想这个问题,好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能早日统一吧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