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一、重点任务
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711人。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三项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及基地负责人培训。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包括分行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
    1.分行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分行业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性培育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分行业大户培训,计划培训2910名。由市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
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农产品加工人才开展示范性培育。每种类型全年培训不少于10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4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于6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5次。培训标准建议为3300元/人。
    2.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遴选各类型职业农民67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4960人、专业技能型670人,专业服务型116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全年培训不少于10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4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于6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10次。培训标准建议为3000元/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全年培训不少于7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3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多于4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4次。培训标准建议为2100元/人。由县(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统筹组织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及市、县(区)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各类资源落实培训任务。
    (二)现农业致富项目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
1.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培育2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其中:2019年新增培育对象100名,2018年延续培训1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期3年,每年培训不少于10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10次。培训标准建议为3500元/人。新增1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由农业学校承担。
2.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在全区遴选70名年龄在25-55周岁、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具有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培训,培训标准建议为10000元/人。
    (三)脱贫带头人培训计划
    结合特产业精准扶贫“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支持2641名脱贫带头人参加致富带富能力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10天,每天不少于8学时。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4天,生产实践、现场观摩、实训实操等不少于6天,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10次。培训标准建议为3000元/人。由各县(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参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四)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和基地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
继续开展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培训,计划培训组织100名在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工作、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组织能力的一线教师及由市认定挂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负责人参加跨省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时间不超过5天,培训标准600元/人/天。
二、具体工作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各县(区)要根据实际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规划和培育计划,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重点围绕本区域特优势产业,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围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围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植保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培育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围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以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为主;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以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为主。要根据《特产业精准扶贫“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和产业扶贫总体部署,积极协调扶贫部门,遴选产业扶贫带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培训。
    (二)科学确定培育机构。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利用好农广校、涉农院校、
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 “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专门机构作用,开展需求调研、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和延伸服务等工作。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培育工作,要明确标准和程序,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相应补贴。鼓励市场主体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为职业农民提供各类便捷服务。
(三)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坚持分类施策和因材施教。市重点组织师资培训、实施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和分行业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育等;市级重点开展分行业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提升培训;县级统筹开展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各县(区)、有关培训基地要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大力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培训形式,强化模块化培训,突出职业素养、“三农”新形势、质量安全、绿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等内容模块,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要按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培训标准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标准或规范。
(四)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各县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充分利用云平台开展
线学习,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支持各县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按培育对象线上学习情况支付在线学习的费用,逐步向“线上培训、线下集中实训观摩”的“三段式”培训过渡。加强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围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绿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为职业农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积极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更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做好队伍管理与延伸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职业农民队伍管理,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认定管理,明确条件和规范程序,开展分级认定。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加强职业农民队伍信息统计和入库管理,做到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创设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组织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围绕培育对象生产需求开展全周期跟踪指导和服务,鼓励职业农民成立专业协会或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