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LM影视
112“第二圈能量”在影视剧配音中的运用
白 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情”是有声语言创作的“灵魂”,但在影视剧配音创作中,由于受到台词、演员表演、口型等多重约束,配音演员的情感调度往往出现不力或偏差。本文分析了情感调度的常见问题,引入英国著名演员台词训练大师、莎士比亚戏剧专家和导演帕西·罗登博格的“第二圈能量”相关理论,分析了其与配音创作中情感调度的关系,并从身体、台词、能量交流等多角度探求“第二圈能量”应用于影视剧人物配音情感调度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影视剧配音;情感调度;第二圈能量
我们通常将为影视剧人物配音的有声语言工作者称为“配音演员”,顾名思义,其身份定位是“演员”。与影视演员真实工作场景不同的是,配音演员的工作场景是录音棚,也可以说配音演员配音创作是在配音棚中将戏重新演绎并录音的过程。因此,从人物情感演绎这一维度来看,配音演员与影视演员能力要求无异,抓住人物个性特点和规定情境恰切地展现角情感态度是衡量配音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性指
标。然而,在实际的配音创作中,由于受到台词、演员表演、口型等多重限制,配音演员的情感调度往往出现偏差。
妮可 基德曼1 影视剧配音创作情感调度常见问题1.1 自说自话、忽视言语的目的
演员的台词具有行动性,“任何行动都是心理——形体的活动……心理行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人的意识,这种行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别人的意识,也可以是行动者本人的意识。”[1]言语是心理的行动的外在表现,言语的目的是完成心理行动的目的。如因厌恶或嫉妒生发挖苦讽刺的言语,因利用或欲望产生逢迎谄媚的言语。但在实际的配音创作中,不少配音演员为台词而说台词,并非为言语目的而说台词。而台词的目的往往具有隐匿性,需要在人物对话、场景、剧情设计中深入挖掘。
1.2 过度夸张、跳出情景的框架
影视剧配音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话筒语言艺术”,其有声语言创作必须受到影片风格、角形象、演员演绎、动作及口型等因素约束,而译制片配音则
又多一重“文化”的“隐形镣铐”,这
就要求配音演员在条条框框之下完成与
角和演员的“合一”。然而,不少配
音作品尤其是美术片中常出现配音演员
的声音与画面“两张皮”现象。客观来说,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美术片“先画后
配”的生产流程有关,但从创作主体的
主观因素来看,部分配音演员为达到美
术片的用声夸张状态,连带情感的表达
也夸张起来,一味地宣泄情绪,而忽视
角性格和规定情境的限制,呈现“过
犹不及”的效果。
1.3 懒于思考、表演程式化的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其著作中描
述了演员直接表演“情绪”“形象”和“常
见模式”的行为案例,并指出这是表演
事业“最普遍的错误”。在现阶段商业
化程度较高的创作环境下,由于配音预
算、生产周期等因素限制,“流水线作
业”的方式致使一些配音演员在创作中
忽略文本分析、角个性、规定场景而
直接表演角的即时情绪,如表演悲伤,
而无“为什么悲伤”;表演开心,而无“因
何事而开心”。正如英国著名喜剧演员
盖利克所说“当演员毫无感情的时候,不
管他怎么装模作样,我们也看得出他是
毫无感情的”。
而“表演形象”在影视剧配音创作
中则体现为以“刻板印象”对角进行
声音形象塑造,简单以外貌特征赋予角
声音。目前,影视作品中形象较好的
角音、表达雷同,千人一腔、万人
一面,使受众在听感上造成角的“穿越”
和“混淆”。除配音圈小、人员相对固
定等客观因素外,这与配音演员心理、
情感调度有密切关联。
2 “第二圈能量”的概念及其和情感调
度的关系
“第二圈能量”概念来自于英国著名
演员台词训练大师、莎士比亚戏剧专家和
导演帕西·罗登博格,她曾担任英国皇家
国家剧院和莎士比亚剧团的声音总监,训
练过如妮可基德曼等出的演员。她将人
的能量分为三个圈,认为第一圈能量是朝
向自己的,不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注意
力只在自己身上;第三圈能量是将能量尽
力向外散发,忽略对方的感受,表面看上
去好像在与对方交流,但其实只是装腔作
势。只有第二圈能量才会集中在某个特定
的对象或目标上,既给予又接受对方的能
量,和对方有深入、真正的沟通与交流[2]。
不难看出,“第二圈能量”对上一节我们
所提出的情感调度不力的常见问题恰好呈
现对应关系。第一圈能量导致自说自话、
忽视言语的指向性、缺乏感染力;第三圈
能量致使有声语言过度夸张、缺乏控制;
而第二圈能量使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兼
顾特定的文本、角、言语目的和规定情
境,且揭示了与“画面中想象对手”的互
动关系,这种“自我互动”和“与对手互
动”的双互动环节激发了创作主体真实恰
切的情感调度。
3 “第二圈能量”对影视剧配音中情感
调度的训练启示
不少学者和从业者都多次提出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