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妮可 基德曼 近年来,随着世界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日渐密切,西方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动画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为例,中西方的作品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精神文化输出,包含双方不同的民族特点。细究起来,两者从主题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剖析动物类动画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其成因将有利于中国的动画人取长补短创作出精品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无论是主题导向、题材选择,还是受众、角情节设置,中西方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奉行文以载道的思想,在这样的导向指引下,过往绝大多数动物类动画片都以教导儿童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己任,其次才考虑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总体来说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化水准很低。这几年原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虽然也推出了光碟、文具和玩具等衍生产品,但并没有如西方动画片那样形成有规划的开发产业链。另外,中国的动物类动画片因为倾向传统,较少提倡与时代相联系,出的作品如早期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的主题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很少能有贴近时代体现当代社会特征的佳作问世。而西方动物类动画片的主题导向截然不同,西方动画片首先考虑娱乐性,要为观众带来快乐和笑声,因为在欧美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生产任何一个商品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保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所以西方的动画片产业市场化操作非常成熟。在这个基础上往往还要考虑是否契合时代特点、能否给予人文关怀等,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就像是一张伦敦的明信片,全片频繁出现伦敦的著名景点,这只来自秘鲁的小熊作为一个西方文明的闯入者努力融入伦敦这座城市,在布朗一家的热心协助下,他从穿着到举止都成了一个鲜活的英国绅士,整个过程似乎述说的是一个外来移民来到新城市之后经历的困惑和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创作人员持续与观众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外来者能否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反映了在世界化背景下生活在异乡的人们的情感诉求,紧扣时代脉搏。最后片尾还通过帕丁顿的笔得出结论:“InLondon,nobodyisalikewhichmeanseverybodycouldfitin.”(在伦敦没有一个人是相
同的,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融入其中。)看完全片观众不但会对伦敦的美景印象深刻也会因为这座城市具有的包容性而对其增加几分好感,无怪乎威廉王子也要参加其在中国的首映式为其呐喊助威了。当然,动画制作者也有思考所谓的教育意义,不过西方动画片的教育绝不会采取让动物来说教的形式,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不知不觉地向儿童灌输一些教育理念,如前所述《帕丁顿熊》的导演用鲜明的彩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童话世界,全片并没有台词点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主题,但儿童们看完后纷纷被影片中人与熊之间的温情所感染,自然就爱心满溢了。
2.题材选择差异在动物类动画片的题材选择上,中国人习惯于从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譬如改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神话等,典型的如《猪八戒吃西瓜》(改编自名著《西游记》)。虽然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原创的卡通动物形象如较受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大、熊二等,试图打破这个常规,但与西方动画片动辄从全世界各民族范围内取材的宽广度相比仍显得备受束缚。西方动物类的动画片题材选择十分广泛,虽有在本国文化基础上取材的原创作品,但也有很多大获成功的片子取材并不拘泥于本国的范围。前者成功的例子有英国动画片《帕丁顿熊》里号称英国国民代言人的小熊,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里原创的机灵可爱的老鼠杰瑞等;后者的范例更是数不胜数,美国的迪士尼和梦
工厂便是这方面的高手,《功夫熊猫》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狮子王》的灵感来源于莎翁的不朽名作《哈姆雷特》。这些形象虽然是在某个地域中颇有影响力的角,但经过处理加工再在西方动画片中以动物形象粉墨登场后却经常被赋予新的内涵。这样带着商业彩的动画片上映后竟然受到全世界包括故事来源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这就不得不为人称道了。
3.受众差异中国动物类动画片的受众只有儿童,动画制作者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而儿童,理解力有限只能接受直白简单的故事。所以中国动画片中出现的动物徒具卡通外形却缺乏灵魂,充其量仅仅一个可爱的用于吸引儿童的工具,并且高度拟人化。比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虽然没有一个人类形象出现,但是慢羊羊领导的羊团体其实就是酷似人类的一个体。但西方动物类的动画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面向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受众不但包括儿童,也力图涵盖成人。迪士尼曾说:“卡通动画作为叙述故事和视觉娱乐的一种方式,能够为世界各地各年龄的人们带来欢乐和信息。”既然动画片不但是拍给儿童看的,而是面向世界全年龄段的观众,那主题自然就会深入很多,创作时也倾向于打破传统框架以便到能达到世界共识的话题,成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悟也会不露声地以卡通形象这个载体来表现,各个年龄的观众都会在片中到共鸣。譬如《帕丁顿熊》,这只惹人
怜爱的小熊不但深受儿童热爱,众多的成年观众也表示:“看完此片,心中备感温馨,小熊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虽然自己早已不再是个怀抱小熊的孩子,但在心中,始终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帕丁顿熊。”
4.角情节设置差异中国动物类动画片的场景多设置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剧情设置较为简单,节奏缓慢,不太会有出人意料的戏剧化情节出现。就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所有故事场景都是在青青草原和狼堡,不管开局多么不利,喜羊羊最终必定会毫无悬念地战胜灰太狼,观众根本无需为羊担心,因为邪不胜正。《熊出没》的情节则都在森林里展开,熊大与熊二在和光头强的对抗中虽然遭遇诸多困难但最后必定能获取胜利,一集里熊和光头强的掐架场面会占到很大篇幅。中国动画片里所有的动物角或正面或反面都像是在当木偶,没有半点自己的思想,在片子里存有的意义就是通过他们之口说出人类要表达的浅显道理,根本无法引起成人观众的思考。多数时候它们是在没有人类的世界里说着成人的话语,扮演着人类的角,这时的动物世界本质上就是成人世界的完全反映。西方的动物类动画片则不然,虽然也有简单场景的像美国的《猫和老鼠》,但也不乏一些在真实场景拍摄的,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和法国的《小世界》,多试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氛围。西方动画片节奏紧凑,如英国的《粉红猪小妹》一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
都要独立讲述一个完整的小事件,且包含很多笑点。剧情也多戏剧冲突,常设置悬念以期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和主角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动物在这里是独立的个体。帕丁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只来自秘鲁的不谙世事的小熊,一次没有回程的偷渡,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一顶主人难觅的帽子,还有被抓住制成动物标本的危险等着它,整个情节跌宕起伏。这只会说英语的熊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鲜明,他学人类洗澡、吹头、穿衣,渴望被认同,进而到新的家。此外,西方动画片的配乐情节设置等也颇为时尚,在《帕丁顿熊》中随着《碟中谍》的音乐响起帕丁顿和饰演反派的妮可基德曼模仿起了《碟中谍》中的经典动作,画面动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三、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既然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出现了这些显著的中西文化差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主导呢?
1.历史文化溯源首先,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讲究谦良恭让,从孩提时代起就背诵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句,祖祖辈辈推崇的都是精神气节,物质追求从来不应凌驾在精神之上,这样提倡精神富庶的准则直接决
定了中国动画片重精神教育轻商业利益的主题导向。且中国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学作品的积淀也很深厚,动画创作者易于从引以为豪的浩瀚文学宝库中取材。西方诸国的历史与中国相比大多不长,文化固化不似中国,以西方动画产业执牛耳的美国为例,其立国至今仅两百多年,本土文化的根基较薄弱,美国社会本身是一个移民社会,有大熔炉之称,美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的,所以它是呈开放之姿的,这就使得美国动画创作者能够毫无顾忌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挖掘动画素材,并且大胆革新,植入美国文化的彩,使其改头换面。再者,美国人历来生财有道,最早的发家史甚至能够追溯到在一战时靠贩卖武器大发战争财。在动画领域他们秉承实用主义,谁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谁就是王道,在此种哲学的指引下动画片的主题导向当然是先要幽默风趣,能令观众捧腹。
2.儿童观溯源中西方在儿童观的理解上也是大相径庭。中国的先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了“父为子纲,长幼有序”的伦理口号,《弟子规》也谆谆教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是长者,子女唯有听命是从,可想而知,在如此推崇长者为尊的社会体系中儿童是无法真正得到平等对待的。虽然近代以来有识之士也一直致力于建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如鲁迅早在1919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一文中就曾呼吁:“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但“长者为尊”的封建文化基因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要从根本上撼动封建文化恐非易事。这样的儿童观无疑是中国动画片受众狭隘的深刻成因,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忽略儿童的欲求,从成人的人生预设出发企图教育儿童,如此幼稚说教的片子又怎么能够让全民总动员呢?西方社会宣扬平等,这个平等体现在不同人种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即儿童理应与成人平等,儿童的各项权利理应被尊重,并为法律所保障。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有过拯救儿童运动,儿童研究运动,随着儿童在社会中地位的持续上升,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亲子关系更加趋向平等,所以西方的子女对父母大都直呼其名,无须使用尊称,在生活上也有更高的自主度。另外,西方有交互取向的儿童观,认为不同人与环境之间都是有交流的,儿童也一样,成人也能够从儿童世界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动画人从创作伊始就已经把受众定位为儿童和成人,在动画主题提炼上有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试图在注重儿童需求的同时通过动画作品传递人性之光吸引成年观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