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郑州大学派人来我校,盛情邀请为该校规划设计工科园内的7个院系及科研大楼,总计约10多万m2。来人声称该新校园区的总体及部分建筑规划系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竣工后颇受好评,余下的部分院系也想约请一些名家担当设计,其目的,自然是希望设计的好一些,能做出一点品味。对于兄弟院校的约请自不便推辞,然而也不免产生一点压力,人家是慕名而来,如果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东西,不仅会使人失望,而况,郑大也有建筑系,又有其他名家作品毗邻而建,如果做得不好,用一句俚俗的话讲,就是“丢不起这个人”。
接到任务后,校方来人一再强调,以往的设计面积一超再超,大大突破了预算,鉴于以往的教训,这次的总面积犹如“高压线”,一点不能碰(超),这就意味着上限定死。至于下线呢,在方案进行中也深深感受
也是一条不能触摸的“低”压线,即分配到
各院系的面积也是“寸土不让”,斤斤计较。
于是,上下挤压,设计只能在一条极为狭窄
的夹缝中运作,要想挤出一点名堂,真可谓
难上加难!
大家知道:任何设计都是在某种条件
的约束下求得创新,相对而言,教学楼之类
的建筑比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限制的条件
似乎又苛刻一点。由于功能的要求,教学楼
所采用的大体上属于走道式的布局,即用
一条走道来连接众多的教室和教学办公室。
其次,由它连接的各类教学用房,都是一些
“匀质化”的空间,无论在大小和形状都大
同小异,没有太多灵活的余地:出于采光要
求,即使开窗也不允许有明显的差异;朝
向,自然要力争南北;层数则以4-5层为
宜,凡此种种,便使设计人下笔踌躇,要想
搞出一点名堂,至多也只能在夹缝中挤出
一丝韵味。
七个院系再加一个科研楼,如果组合
成一体势必显得过于庞大。这里,按功能和
子工程、工程物理和物理化学实验组成一
个组团;化学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和机
械工程组成另一个组团;科研大楼在功能
上与教学楼不尽相同,而面积又比较大,使
之独立于两个组团之外,自成一体。就朝向
而言,每一栋教学楼最好都呈南北朝向,但
这种行列式的排列十分单调,难以形成良
好景观。为破除单调,我们把由电子、工程
物理、化学实验楼组成的第一组团,布置在
基地的西南,并呈四合院布局,该处位于校
前广场的东北,西临行政办公主楼,地位十
分突出。顺应人流方向,在方形合院的对角
线上形成一条45度的斜轴,从而把进入校
前广场的人流自然、顺畅地引导至工科园
区。穿过这条斜轴,便转入由化工、建筑学、
土木、机械等四个院系组成的工科园区第
从夹缝中挤出韵味
—郑州大学工科园区规划及建筑创作构思
彭一刚
49建筑学报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3
建筑学报50
WORKS OF DESIGN
ARCHIT ECTURAL J OURNAL
二个组团。这一组团为争取好的朝向,则呈行列式排列。如何破除单调呢?其一,沿西侧设置了一月牙形水池,四幢主体建筑的端部沿着一条弧线布置,这样就分出了前后层次;其二,沿弧形水池东侧设置一个低矮的自行车车库,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曲线形式的界面,借此,便将四幢建筑连成了一个整体;其三,按业主要求,把每一个院系的办公部分从教学楼中抽出来,单独安置在各教学楼之间,并用一条通廊相连,由此,便形成了方形的庭院;其四,在中央庭院西侧设置一个入口大门,于是,强化了轴线对称的关系。至此,这个组团便具有了主从分明的整体感,尽管均是南北向行列式布局,却不致使人感到单调。科研大楼则置于两个组团的西北,也是合院布局,自成一体,与两个组团和谐相处。这里还应当说明的是,在基地内原先就有一个锅炉房,并且不能拆除,在整体布局中力求使之处
于比较隐蔽的位置,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它的影响并不显著。
单体建筑设计和总体布局其实是同步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多个单体建筑的功能合理性以及体型立面设计创造有利的前提和条件。如前所述,教学楼建筑确实限制多多,没有太多灵活的余地,但是对于建筑师来讲,如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是可以从中寻觅出某些机缘,而求得突破和创新,以下试图分别来介绍一下我们在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在楼梯间上做文章
楼梯间对于采光的要求不甚严格,反映在立面处理上可以满开大窗而做得很虚,也可以开小窗,甚至只是一条窄缝而做得很实,它的位置在满足交通、疏散要求下既可以放在中央又可以放在端头,它还可以凸出于屋面之上,凡此种种,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巧妙的加以利用,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项设计中,我们采取了两个极端—极实和极虚的处理。在第一组团中,有三处楼梯间均呈三角形平面,并处于出入口的两侧,地位十分突出,我们采取的是极实的手法,由此出现了大面积的实墙,从而与周边的玻璃窗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除了以上三部楼梯外,其余的八部凡处于端头的楼梯间则全部采用极虚的处理手法。这种构想最初还是出于二组团的立面设计,二组团有四个端头朝西,
其景观效果至关重要,在这里,半圆柱体的楼梯全部包裹在玻璃墙面之内,为求得与弧形水池边界的
契合,于玻璃楼梯之外又设置了一个略呈锐角形式的“格架”,这样的楼梯间便给人以空灵、通透、也就是极虚的感受。与之紧邻的楼梯间过厅以及山墙处理,也取大虚大实的手法,特别是使过厅突出于屋面,让不仅虚实对比强烈,而且轮廓线也富有变化,从而为整体的立面设计增添了不少情趣。基于此,还把这种手法延用于第一组团,从而在整个组中频频地重复出现,犹如乐曲的“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墙面处理
对于匀质性的空间来讲,开窗也应整齐一律,如处理不当极易使人感到单调。在这里,其出彩之处就是巧妙地处理好虚实凹凸关系而使之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具体地讲就是以一个结构开间为基本单元加以再分割,或一分为二(如一组团)、或一分为四(如二、三组团),这样,就会产生明显的虚实凹凸变化和强烈的韵律感。这里还应当提出的是:为了获取变化,上层和(或)下层可不受此约束而另行处理,这既不妨碍功能,也合乎逻辑,是我在设计中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法。对于某些非教学用房,如一组团的西立面,其处理便有更多的灵活性,这里,我们运用了大片的小方网格依附于窗外,既好看又可以减弱西晒的影响。特别强调的还有一点,即在窗户的上方设置了一条纤细的钢管,借以和立柱形成交错的韵律。此外,借助于这根小小的构件,还可以把局部着有鲜艳彩墙面的颜,“扩散”到整个建筑中去。
内部空间处理
对于走道式布局的教学楼来讲,除门厅略有变化外,其它部分是不可能有过多变化的,加之面积的限制很苛刻,即使是门厅、走道和过厅之类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极尽简化之能事,而不企求太多的变化。不过对于建筑系来讲却另当别论。如果把建筑系也塞进一条走道的两侧,不仅满足不了师生们要求,连我们自己也不甘心。为此,在条件制约十分严格的条件下,还是千方百计地使其公共空间能够突破走道式的局限,而求得丰富的变化。我们的对策是,局部地扩大一层的门厅和二层展厅空间,并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收稿日期:2008-12-03
使之上下串通、一直向上延伸到屋面之上,从而形成一条虽狭窄却颇具活力的“一线天”式的竖向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设置了两部首尾相连的直跑楼梯,进入门厅后便可循此而径直地上到2层、3层。
彩处理
郑州大学发不出工资?校方回应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承认我是相当保守的。曾经在杂志上看到国外某些建筑师用十分大胆,但一遇到具体设计我便缩手缩脚,不敢尝试。这一次算是大胆地破除清规戒律,把明黄、橙、红等原用到设计中去,看来,不仅没有过分刺激,反而能画龙点睛,起到跃眼和引人振奋的作用。由此看来,即使人到老年也还应开拓、进取,而切不可拘泥于多年形成的条条框框中去。
庭院、小品
一组团和科研楼属集中式庭院,特别是一组团,在一个方形院子的中央设一圆形水池,并于其中安放了一个环形柱列,着红,十分引人注目,水池后高前低,有泻泉。这种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强化空间的中心感和内聚感,自然也起到美化环境并衬托建筑物的作用。第二组团的庭院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组团西侧为一狭长的月牙形水池,借此可把四幢教学楼连成一个整体。此外,还有三个较小的方型庭院,分布于教学楼之间,设有花坛、水池,尺度小巧亲切,可供学生课间小憩,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至于小品,首先要强调的是一组团的入口处(其实也是整个工科园的总入口),为引导人流,由建筑物一角引伸出一面长长的墙面,犹如影壁,上部书写“郑州大学工科园”字样。不料校方领导对于名称意见分歧,直到竣工后尚未定案。墙面之前为一窄而长的水池,偏西一侧竖立四根圆柱,分别用中、英双语标出该组团的四个学科(单位)的名称—电机工程、工程物理、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等字样。同理,在二组团入口之前也放置了四根圆柱,分别镌刻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等字样。从建成后的效果看,既恢宏又典雅,颇受人们称许。科研楼的内院也放置了一个精巧的金属廊架,可供人们休憩,同时也有效地点缀了环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