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整理的《野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野望》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皋怎么读音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刚刚离我们而去,大家有没有好好欣赏欣赏今年的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唐诗《野望》,再来回顾一下这秋的美!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这首诗歌。
  2、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回答,并注意易写错的字。
  东皋:作者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
  犊:小牛,这里指牛。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4、学生自由选择两句诗文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对诗句。
  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暮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作者。
  v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v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细读课文,赏析诗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思考:(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讨解决,然后推举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见,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内容呢?
  2、“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树树”和“山山”传达出的景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讲解。“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的苍茫和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