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积累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3、通过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隐逸中的清高孤傲。
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却又清高孤傲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品读、想象与对比,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出示老师最喜欢杜甫的《望岳》,师生一起回顾。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2、师生一起明确诗歌为五言律诗及它的四部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个别朗读。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5、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老师补充肯定。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字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树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有所望就会有所见,诗人看到了什么?
(2)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的苍茫和广阔。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两句中几个动词“驱”“返”“带”“归”,对牧人与猎马进行了特写,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如果作者能与他们谈笑风生,共享成果,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他认识这些村人吗?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要跨越两千多年去寻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
5、集体诵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诗的整体感情基调。
本诗通过对笼罩四野的秋暮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苦闷的心情。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本首诗,归纳诗歌主旨。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绩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爷爷。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而这首诗歌就是他托病辞官归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比较阅读,感受作者
王绩人是归隐山林了,可是他的心却不能融入,以致孤独寂寞。说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我们所熟知的归隐诗人----陶渊明。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去看看。
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1、生齐读,谈谈对诗意的理解。
2、出示诗意,让学生畅想陶渊明的心情。
3、师生一起赏析,从中体会陶渊明归隐生活的闲适、愉悦。
五、小结:不管是王绩归隐生活的清高孤傲,还是陶渊明醉情山水的怡然自得,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提升情感、感受历史、品味人生、积蓄美好。让我们爱上诗歌吧,爱上中华文化的精髓。
六、作业:
课后收集王绩与陶渊明的诗,比较阅读,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形象。
附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首联叙事、抒情
皋怎么读音山清
颔联写村高
秋孤
颈联景晚傲
图
尾联用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