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答题格式
1.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初中)
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然后回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如比喻生动形象啊), 结合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事物,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
修辞手法及作用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
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2. 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 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 物。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似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仿佛、好比、仿佛……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例如:湖面像是镜子。
(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
(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比如:下大雨了,他没带伞,结果成了落汤鸡。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 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比如: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 股摔成两半!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 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 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 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 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 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 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 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
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 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 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 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① “不拿众一针一线”。
② “ 先生,给现 钱,袁世凯不行么” 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 千千万万个李公朴”。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 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 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 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 致极了。
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 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 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③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 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 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 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 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 是相关的关系。
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 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 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 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 民的人。
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 1、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课内例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 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课内例二: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 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3.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3.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4.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5.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
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6.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7.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8.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9.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10.引用: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11.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讽刺等 望采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