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辞手法
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⑶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作用: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
答题模式:用简明而科学的语言揭示(概括)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加严密、科学。
2、作诠释:介绍或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作用: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的认识,更便于理解。
答题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对×××(它的特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
通常两者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模式。如果两边的内容能互换,就是下定义。否则,就是作诠释。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
作用:条理清晰。
答题模式: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或者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如《看云识天气》按光彩分:晕、华、虹、霞
4、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作用:生动形象,增加趣味性。
答题模式:将××(本体)比作××(喻体),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或生动性。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作用: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答题模式:把某事物(理)的×××(某特性)和××(其他事物/理的特征)加以比较,突出或强调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性/事理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作用:准确,令人信服
答题模式: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7、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作用: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模式:通过列举×××事(物)具体的对××(说明对象)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8、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使说明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
答题模式: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画图表:画出图表说明繁杂、抽象的事理
作用:直观、形象、具体
答题模式:用列直观的示意图或者表格的方式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
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
之意,耐人寻味。
2.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3. 先抑后扬: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
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的某个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4.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作用: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5.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某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6.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
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作用: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8.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来写。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 渲染烘托:(1)渲染:是指作者直接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
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
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作用: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
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10. 联想想象: (1)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题型1:在文中准确地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答题技巧:明确概念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题型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自然环境)。
答题技巧:
(1)识记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
①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
②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③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
④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⑤影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
⑥深化文章主旨。
(2)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
(3)明确景物描写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判断其作用。一般而言,位于文首的景物描写,常在于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而文尾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为渲染气氛,展示特定情形之下人物的特定心理。
(4)联系文章的主旨理解。有时候,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只能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