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修辞手法及作用
A.蔽(ménɡ)  骗(mēnɡ)
(he)  胆(qiè)
B.惊(xià)  恫(hè)
(wù)  贝(qiào)
C.孤(pì)  恿(sǒnɡ)
闭(jìn)  手(cuō)
D.游(shuì)  讥(xiāo)
闷(yù)  祷(qí)
答案 C
解析 A项读huo。B项读ké。D项读qiào。
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和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B.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C.他通霄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脸苍白。
D.别里科夫心荒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戴着恐怖的神情。
答案 C
解析 A项不和规矩—不合规矩。B项无错别字。C项通霄—通宵,恶梦—噩梦,没精打彩—没精打采。D项心荒意乱—心慌意乱,戴着—带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
(2)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________的对象。
(3)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________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
A.辖制    嘲笑   制服
B.管制        嘲笑      降服
C.辖制      取笑      降服
D.管制      取笑      制服
答案 C
解析 辖制:管束,控制。管制:强制管理。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取笑:开玩笑。降
服:投降屈服。制服:用强力压制使驯服。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C.一位小,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讲到我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答案 B
解析 引号应去掉,属间接引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飞人刘翔自从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
B.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C.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特闻名于世,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D.预付费电度表又称智能电度表,使用这种电度表可以减少用电抄表等环节,还能解决防止偷电、杜绝拖欠电费等。
答案 B
解析 A项偷换主语,应把自从放到“‘飞人刘翔之前。C项语序不当,应将备受放到新老顾客之前。D项解决一词多余。
二、一法一练——讽刺手法的运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运用了讽刺手法,作者通过讽刺的手法描写敌对或落后事物,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取得了良好的贬斥、否定效果。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归纳起来,运用讽刺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2)对比法。如把被讽刺的对象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更能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反说法。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说,就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来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摘编自《儒林外史》)
6.严监生是文学史上出名的吝啬鬼形象,请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这一人物的。
答: 
答案 讽刺手法。作者通过夸大严监生临死却怎么也不闭眼只为燃着两茎灯草的细节,将一个无比吝啬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走近高考
(2013·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有删改)
7.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
答案 (1)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
(2)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伟大的灵魂指什么,显然,是指贝尔蒂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义无反顾的高尚行为;还要明白把腰弯了下去这一动作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联系前文,不难看出霍夫曼这一举动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并含有对贝尔蒂的尊敬。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一动作描写凸显了人物形象,既从侧面描写了主人公贝尔蒂的伟大,又由此看出,哪怕是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刽子手,内心也有被感动的时候。
8.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对比。
(2)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
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目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蒂,为了表现贝尔蒂的高尚品质,作品选取了霍夫曼、迈尔以及其他的普通民众等形象来与贝尔蒂进行对比。
9.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文章的思路来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文章前三段讲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四至六段讲的是贝尔蒂保护霍夫曼;七、八段写贝尔蒂及他人被俘虏;九至十二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救迈尔,勇敢赴死。
10.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答案 (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
(2)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
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对人物言行的刻画,如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不难看出作者对不同人物的褒贬,但要注意作品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化、脸谱化,如表现霍夫曼复杂的人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时,不能脱离文本,要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