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之后,根据“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原则,从引导学生注重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二战以来,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教材设计以中东地理特征为明线,以中东问题的地理原因分析为暗线,并结合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和民俗等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思想:(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注重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多元的文化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3)以上述知识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水平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水平的培养;(4)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如石油资源
的多、水资源的少,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水平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水平,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比照及分析判断等思维水平。
2、培养学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中东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及中东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中东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中东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二、内容点析
1、三洲五海之地
教材从中东的范围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入中东成为世界注重的热点地区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五海”的知识,理解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2、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材关于中东经济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简明地切入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个主题,由此引出石油资源对本区的意义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隐蔽地说明石油问题是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东石油的分布、产量、储量、出口量及输出路线、输出国家,是这个段重要的知识点。但以上知识点大多并没有由课文直接给出,而是力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活动”入手,自己探求结论。在这里,石油分布图,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的扇形图,石油输出路线图是细化的“课文”。“活动”中还要求学生观察各航线中的重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并通过填写表格加以归纳。从而使学生再次对本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加深理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使中东成为国际上的矛盾焦点地区。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教材中提到“因为石油资源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以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由此,教材涉及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大都是贫困的农牧业国家,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教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却给学生
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教师设计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渗透水平和价值观点的培养目标提供了线索。
三、教学设计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
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局部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实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1、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实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中东为什么会战争持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相关录像,如第一局部“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中东地区有哪些国家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实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中东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中东”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所以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
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世界石油宝库】
1、提问: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中东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因为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注重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水平,并渗透水平和价值观点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理解的中东”,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四、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无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长远的影响。
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中东》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中东经济的发展中学习能够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3、要持续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之实践。作为一线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使之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把自身对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持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持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持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