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文化”?
(一)现在学术界对“文化”一词的解读。
1、《汉语辞典》【解释】“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2、《辞源》【解释】“文化”: 文化,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在考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3、当今人们对“文化” 一词之理解: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
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并概括为“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 。
4、“文化”一词,现在没有公认统一之定义,不同领域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各异,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
(1)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2)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
不仅用于描述一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3)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绝对排他的。对葛兰西来说,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被压迫关系。“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操纵众来取得的,……统治阶级必须与对立的社会集团、阶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进行谈判,这种谈判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调停。……这就使得意识形态中任何简单的对立,都被这一过程消解了。”它成为一种从不同阶级锚地取来的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动态的联合。
(4)文化是人类创新活动永恒拓展的载体、创新水平提升的工具、传播的手段。
(二)本人对“文化”一词的解读。
1、对“文化”一词,现在没有公认统一之定义,这是不争之事实。对“文化”一词,现在没有公认统一之定义,就足以说明,当今之国人确实不知什么是“文化” ?这又如何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此可见,要想“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必须首先对中华传统的“文化” 二字正名,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伟人对“文化”一词之注释:他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文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13版上,杨耕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一文中,对此予以引用。伟人对“文化”一词很明确,那就是一种“观念形态” 。但杨耕先生则未对这种“观念形态”予以阐述。杨耕先生认为“文化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用什么去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 ?不清楚。但他说,“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起作用的那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此论似是而非。
3、对“文化”一词的解读。
(1)“文化”一词,现在没有公认统一之定义,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对“文化”一词,要给一个公认统一之定义,否则就说不清楚什么是“文化”?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看:“道”以文教化,就是“文化”,“道”以文释明,就是“明文” 。中华传统文化所传的就是一个“道” 字。如若不知“道” ,也不知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2)伟人对“文化”一词,所说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说明文化就是一种观念的形态,这种观念的形态,是一种文化精神之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态之文化,是由相应之哲理形成的,所以哲学则是一切观念的形态文化之内核。中西方文化精神之差异,源于对中西方哲理之差异,中西方哲理之差异,又源于对万事万物认识上的差异。
(3)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就是“道” ,“道” 是华夏古代之哲理,中国古代文化,在“道” 之哲学理念上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就是“道德”文化。遵“道”就有“德” ,背“道” 就无“德”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就是“道德” 文化。知此,就知中西方文化精神之差异所在。
二、什么是“传统”?
( 一)对“传统” 一词之注解
1、《国语辞典》对“传统” 一词之注解: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
2、《百度汉语》对“传统” 一词之注解: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字典》对“统” 字 之注解:总括,总起来。正因为如此,对“传统” 一词不得其解。“传统”一词,“传” 传递、传送、传承好理解而无争。而“统”字,仅作“总括” 解,“传统”就是“传”的“总括” ,明显说不通。
(二)本人对“传统” 一词之注解:
1、“传统”一词,关键在“统”字,传统文化用什么去“统”?是其关键。要知什么是传统文化,就必须知其“体统”二字。《国语辞典》将“体统” 注解为:指体制、格局、规矩等。“传统”一词,关键在“统”字,而“体统”二字,关键在“体”字。这个“体” 字专指“主体”,没有“主体” 则无从之“统”,所以才有不成“体统”之说。“体统”就是一种有系统的“体制”,所以才有“体系”、“体制” 之说。 “传统”就是传承的“主体”,传统文化之“主体”, 就是传统文化之“精神”,是其哲理之体现。
2、传统文化体系与中国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之关系。 传统文化之“主体”,就是传统文化之“精神”,所以,两厅《通知》中才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继承宏扬的是传统文化内在之精神,而不是外在之形式。要想构建具有中国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必须继承宏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体系,因为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体系,其内容就是
中国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
三、传统文化之“精神”
(一)华夏之“道” 是传统文化之“主体” 。
1、华夏“道”之含义:
(1)“道”之本义是“物”:《老子》第二十一章专论 “道之为物”,说明 “道”之本义是“物”而非它。“道” 是一体两面之“物”其象征,“物”之分化伴随“道”之分化。“道” 字伴随“物”之分化,它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之含义。
(2)“物”分“物”质(本)与“物” 象(末),“道”分阴、阳,无、有。 “道”是“物”一体两面之象征。象征“物”一体两面之“道”,其无形一面不可见,为“无”为“阴”,为“无”为“有”,其有形一面可见,为“有”为“阳”。一体两面之“物”不可分,象征“物”一体两面之“道”, 其“阴、阳,无、有”不可分,一旦分割“物”灭“道”亡。所以《易传》才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3)“物”分有形与无形,“道”分体与用。一体两面之“物”,不可见之一面“无形” 为“道”体,
可见之一面“有形”为“道”用,“无形”之“物” 质, 主宰“有形” 之“物”象,“有形” 之“物”象, 服从“无形” 之“物” 质。 相应的“道”体决定“道”用,“道”用体现“道”体。这就是华夏古代在对“物”之认识中,形成的“道”之体用关系哲学原理。由此可见,华夏古代“道”之体用关系哲学原理,源于大自然中,“无形”之“物” 质,主宰“有形” 之“物” 象,有形”之“物” 象,服从“无形”之“物” 质之自然哲理,而不是人为伪之“我认为” 之哲理。
(4)“物”因动静而有“事、物” 之分,“道”因动静而有“非常道、常道”之别。 一体两面之“物”,有形” 之“物”象,千变万化之“恒动”,名“非常道”;“无形”之“物”质,“独立不改”之“恒静”,名“常道”。“物”之质为抽象之“物”, 谁见过“物” ?“物”之象其运行变化之过程为“事”, 其运行变化之结果,就是我们常见之具体的“事或物”。“物之象其运行受“物”之质所驱使,所以“常道”主宰“非常道”,就叫“以静止动”,以不变应万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