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之道
作者:杨永康
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
作者:杨永康
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
摘要:2021年春节档,由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摘得票房桂冠。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下,基于大众对中国式亲情的理解,《你好,李焕英》通过穿越的模式架构出了一个幻想世界,同时让我们直面现实的真实。这部自传式荧幕作品,以穿越的类型模式、多视角下的叙事策略为架构,同时以“永失母爱”为悲剧内核,构建出母女聚合的幻象场域。同时,它以电影为传播媒介,融合互联网的跨媒体传播形式,其强大的营销策略,让中国式的亲情叙事与价值观再次涌入大众视野,唤起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表现了带有本土化倾向的文化特征。该片辅以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巧妙的叙事方法、真实的感情架构、强大的营销策略,成为2021春节档电影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关键词:叙事 营销 亲情主题 幻想与现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153-03
李焕英是真实的吗 2021春节贺岁档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一往无前的势头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成为继《战狼2》之后又一部跻身全球票房排行榜的中国电影,让很多业内人士望而兴叹。这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偶然,影片本身做到了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给大众讲好一个故事。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却贵在以情感人,和观众达到了情感的共鸣。纵观《你好,李焕英》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要归功于中国式亲情的独特情怀和多维度下精准的叙事手法,同时也得益于互联网快速发展下跨媒介传播交叉与整合的营销策略。
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式亲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均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改变,我们一直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教家风。中国人因为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主导下,导致我们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眷恋,这种眷恋融合到家庭礼法中,成为可以融入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意识形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情怀。
影片中李焕英对贾晓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她是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传统女性,
她不在乎孩子是否考上名牌学校,是否出人头地,她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家庭的归属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有了新的定义。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面对信息的平等性导致孩子意识到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个体,需要挣脱家长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决定论的状态,这就和家长传統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分歧。所以,当下如何平衡孩子对自立的要求和家长必要的管控成为很多影片需要探讨的主题。孩子渴望得到家庭关爱的同时,需要更多的空间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以达到个体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家长在尽可能满足孩子自由发展的要求时,也要适当进行管控。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家长需要扮演一个指路人的角。然而当今社会,家长与孩子间的桥梁越来越难建立。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你好,李焕英》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通过母亲和女儿暂时性脱离、戏剧性的互换身份,以独立的意识形态去经历另一空间维度下的对方生存模式。贾晓玲与李焕英有各自不同的信念和行为,但又因亲情这条纽带而紧紧联系在一起。贾晓玲在1981年母亲生活的时空下,完成了“角互换”,形成了对传统家庭的观念、认知与感悟。她在另一个时空,在另一种主体意识下,获得了新的主体性,这就对接了传统的亲情关系、中国式的亲属模式。
除了大题材上对于亲情叙事的把控和亲子关系的反思,影片中母女两人所代表的两代
人的爱情观亦引人深思。贾晓玲以为嫁给沈光林母亲就会幸福,这是当代消费主义肆虐的后果,完全的利己主义是这个时代的阴暗面。但是对于女儿的全力助攻,李焕英却毅然决然选择了与贾文田结婚,走上曾经的道路。这样的爱情观不以物质为转移,而是靠着心灵间的引力将彼此汇聚,反应了上代人朴实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人格与灵魂之美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金钱,这也给当代金钱主义、消费至上的社会现实一次深刻的提醒。
二、影片的双重性
(一)叙事双重性
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是贾玲的视角。贾晓玲从小不让人省心,没干过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为了让妈妈高兴,她人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料却被拆穿。回家的路上,他们出了一场车祸,贾晓玲平安无事,但她妈妈却伤得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坐在病床前的贾晓玲意外穿越回了1981年,还和她年轻的妈妈成为了好闺蜜。于是从小不让妈妈省心的贾晓玲决定做出让妈妈高兴的事。贾晓玲想尽办法使母亲快乐,她努力帮李焕英抢最后一台电视;帮助李焕英组建球队,参加女职工排球比赛;极力促成母亲与沈光林的“爱情”,希望能
改变母亲的命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母亲在乎的真的是贾晓玲所想的那样吗?
影片前半段,在买电视机这件事情上,作为母亲的李焕英没有拒绝,反而和贾晓玲唱双簧。贾晓玲看着母亲开心的场景以为是自己帮助母亲买到第一台电视而开心,殊不知母亲是因为看到自己开心而露出笑容。后来贾晓玲极力促成母亲去参加排球比赛,因为她知道比赛第一名会成为厂长儿子沈光林的妻子。天真的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改变母亲的命运,走上另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事实上,李焕英也满足了她这个愿望。但是在相亲这件事情上,李焕英却一锤定音,拿出了与贾文田的结婚证书。影片到这里进入到一个叙事上的转折节点。贾晓玲意识到自己不管再怎么努力,似乎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命运。所以,她准备离开回到现实的世界。但在跟冷特聊到裤子上的补丁时,她恍然大悟。她清楚地知道年轻的母亲不会缝制各种漂亮的图案。那个和她以妹相称,陪她哭、陪她闹、陪她笑的年轻的李焕英和她一样拥有现世的记忆,她发了疯似的跑向母亲。故事从这里正式转向母亲的视角。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本片中以李焕英视角为主导的暗线并未深刻展现,而是以回旋跨层的明暗两线的方式存在。利用贾晓玲的视角将其掩盖,完全无迹可寻。而在临近片末,
通过裤子上的刺绣图案引出母亲的身份。这种集中的撕裂爆发,无疑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从李焕英的视角来看,在贾晓玲来到1981年之前她就已经到了。贾晓玲从天而降时,她飞奔过去,嘴中大喊着“我宝”,不顾危险的垫在贾晓玲身下。再到后来帮助贾晓玲解围,两人以妹相称。买电视机、打排球,这些事情完成的背后,绝不是贾晓玲一个人的努力。在贾晓玲拼命改变母亲命运的同时,何尝不是李焕英为了弥补女儿的“亏欠”而做出的努力呢?但是当贾晓玲决定让她和沈光林相亲时,她毅然的拿出与贾文田的结婚证书,从而引出了影片的一个高潮点:母亲一直深爱着女儿,只是希望她能健康快乐!走出这样的人生,有她这么一个女儿,母亲从未后悔。即使再选择一万次,李焕英仍旧会走出同样的道路。
讲到这里,可以预想到对观众的感染之大。贾晓玲一直尽力改变母亲的命运,她认为那样母亲就会快乐。殊不知,孩子的快乐才是母亲快乐的源泉,不管是否优秀,孩子都是母亲的唯一。这也是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它符合大多数人的教育理念。就像影片中讲述的一样,即使李焕英有着和贾晓玲一样年龄的音容,但李焕英仍然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这也是影片的价值所在。
(二)幻想与现实的双重性
影片的双重性不仅体现在双重人物叙事方面,还采用了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双重表现手法。影片中幻想的构建用了一系列具有年代感的符号:医院走廊的黑白电视机、胜利化工厂、职工食堂、生产车间、工人的工作服等,配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一年代感十足的背景音乐,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幻想,在影片中是贾玲对过去的二次建构。因为自己的不争气,没有让妈妈感到快乐,所以要回到1981年。但是为什么时间点要拉到1981年呢?因为贾玲认为正是因为我的存在,才让妈妈没有高兴过一次就去世了,所以她想回到她出生的前一年改变历史轨迹,这就是基于现实对过去的建构。她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不存在了,母亲就会走上另一条“幸福”的道路,这种主观建构满足了主体的需求。正是这样的情感逻辑,才是打动观众的重点所在。
另一种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在于母亲李焕英。现实中,母亲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在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才会大摆宴席,和王琴“拼娃”,这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万千家庭根深蒂固的思想。但是影片之中,对历史的重塑下,李焕英却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就行。纵向来看,在社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绩好,得到更称心的工作、更体面的生活,但又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呢?1981是贾晓玲想对过去的弥补,但又何尝不是给了李焕英一个说出真心话的机会呢?所以,影片中的李焕英想告诉自己,同时也是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是否出人头地并不重要。这样看来,这段旅程是贾晓玲和母亲李焕英共同走出的救赎之路,两人都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答案,这也是引起大家共鸣的原因吧。
最后一种幻想拉回到母亲去世之后。贾玲出人头地做了明星,绿大皮衣,敞篷跑车这都是对母亲的承诺,也是母亲对贾玲的期盼,让贾玲和贾晓玲一起沉浸在一种虚无的满足之中,仿佛母亲还在世,大家都扮演着没有遗憾的角。可现实是残酷的,母亲已经离开了,这是后知后觉的内心审视,也把观众拉进了真正的现实。由此也引出了影片的内核,在“永失母爱”之下,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尽孝要趁早。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达。贾玲用荧幕的方式化解心中的郁结,用这样的幻想来化解现实中的创伤记忆,这是贾玲对母爱的自我解读,与观众的心灵建立一座爱的桥梁,也是影片成功最核心的一环。
三、跨媒体传播的营销策略
(一)时间节点的爆发性
说到影片的成功,与其所处的时间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所以春节档有其天然的票房黏性。纵观近些年春节档票房电影的表现,失去春节档可以说是失去一半左右的票房收入。首先,时间节点的选择就有其天然的优势。其次,2021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辞旧迎新的主题得到升华。经过2020年疫情的肆虐,大众对于亲情和传统家庭观念异常渴望。《你好,李焕英》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辅以大量的宣传,口碑的社会化传播才慢慢显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