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三味药肝硬化及腹水有特效,痊愈康复如常人
巴蜡丸治肝病有特效
配方:巴豆一斤(注意:有大毒),黄蜡(药店有售卖)一斤(必须是蜂蜡),血竭三两。
制法:1.巴豆去皮取仁。
2.将黄蜡放入勺内,融化,再放入巴豆仁,炸成紫黑,把蜡控出,晾干巴豆仁。
3.另用一个勺,把血竭研碎,勺内放蜡,使蜡熔化,放入血竭,使血竭融化在蜡里面。血竭用量视蜡和血竭混合液的颜而定。呈红褐和枣红为佳,倒入小盆内晾凉。
4.混合液晾凉后,将巴豆仁用七号针头扎住,往混合液中蘸一下,即成巴蜡丸。
主治:肝硬化,肝炎。对长期消化不良、各种疮症也有明显疗效。
用法:每次5~10粒。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可用白糖温开水送服。
去油注意:1.服药时要均匀嚼烂。2.禁酒、禁高脂肪及对胃刺激的食物。3.服用此药时停用其它中
药。孕妇忌服。因本方中巴豆有毒,患者应做到慎用。必要时每日只限服5~10粒。服此药有大泻现象,易使患者虚脱,造成危象。体弱者、尤其老年人应禁服。
推荐方人:河南省西华县逍遥乡李寨村 李振铎
验例:李同志于1965年患肝硬化腹水,服用此药治好。之后有不少患者求此方,服用后效果也都非常佳。辽宁省鞍钢南部机械厂福利科冷库尹奉玺用此方治好了鞍山市房产管理处生产科长已经患六年之久的肝硬化。医生都说他只能活三年。后经尹奉玺,到医院透视会诊,确诊为肝疾痊愈,康复如常人。
延伸阅读
巴豆神经性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摘录《中药大辞典》)
巴豆硃砂膏白喉
莆田县涵江医院
处方:巴豆(去壳)0.2克,朱砂0.5克。
用法:放入乳钵内研磨成膏,用时将该膏放入普通膏药中贴在印堂穴和天突穴。
疗效:十五例,疗效达100%,贴上四小时喉咙不紧,六小时后白膜自脱。(《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4期第44页)
鸡蛋巴豆治耳聋
张佃珍 刘兰霞 张学娟 刘延华
山东省青州荣军康复医院
取鸡蛋1枚,在其一端开一小孔,将巴豆1粒,去皮,去心膜,由小孔放入蛋内,搅匀,取汁滴于耳内。每日2~3次,连续3个月。本方对神经性耳聋、链霉素所致的小儿耳聋均有效。(《中国民间疗法》2004年第3期第64页)
巴豆妙治口眼 斜
于敏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采用如下方口眼 斜,疗效显著。
方法:取去皮巴豆仁6g捣碎,晚睡前敷于患者手心处,以塑料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12h后洗去,连用3d,要避风避寒。巴豆性热,有大毒,含有脂肪油及毒性蛋白,敷于手心,通过手太阳经直达头面部,使头面部出现肿胀,刺激面部麻痹的神经,帮助恢复正常功能,面部肿胀消退后达到祛风除痹的效果。
注意:掌面有破溃者不宜使用握药法,掌心出现小水疱者禁用。(《中国民间疗法》2015年第8期第97页)
巴豆急性卒中的机制初探
1李宏伟 1孔繁斌 2丁婷婷 2侯荔桉 2黑晓英 1贾孟辉
1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
2宁夏医科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巴豆作为泻下峻剂,历代本草记载皆谓其辛热,有大毒,能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为斩关夺将之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巴豆的处方仅有三物小白散、走马汤、备急丸、九痛丸四方。后世医林使用巴豆者屈指可数,当代巴豆的使用者鲜有。清·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言:“巴豆被称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之若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矣。”明·李士材在其《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亦言:“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废皆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然而,巴豆作为中药中之峻剂,在急危重症的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历代医家在各种急危重症中妙用巴豆,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如使用巴豆急性喉痹、小儿急惊风、破伤风、牛皮癣、中风口噤、中风不语等。我们主要基于古文献中关于巴豆卒中的记载,进一步结合巴豆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探讨其在急性卒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巴豆的功效及作用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清·张志聪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巴豆的生长过程,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巴豆出巴郡川谷,木高一二丈,叶似樱桃而浓大,初生青,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五六月结实作房青,七八月成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窠有三子,子为金线巴豆,最为上品。”
1.1 历代本草对巴豆功效及作用的记载 历代本草著作几乎都对巴豆做了详细的记载,这里只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载录。《神农本草经》曰:“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炼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日华子本草》曰∶“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疗肿。”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曰:“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清·张璐《本经逢原》曰:“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
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少用亦有抚绥调中之妙。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清·张志聪《本草崇原》曰:“巴豆生于巴蜀,气味辛温,花实黄赤,大热有毒。其性剽悍,主治伤寒温疟寒热者,辛以散之,从经脉而外出于肌表也。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者,温以行之,从中土而下泄于肠胃也。用之合宜,有斩关夺门之功,故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闭塞开通,则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恶肉。气合阳明,故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1.2 巴豆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成果 本草著作中记载巴豆有大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豆的毒性成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脂肪油(巴豆油),含量最大,其含量高达60%,但巴豆油既是巴豆的毒性成分,又是巴豆的有效成分,巴豆油在口服后能够在肠内析出游离巴豆酸,使肠道内分泌和蠕动增强,峻泻;另一类是蛋白质(巴豆毒素),巴豆毒素能够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巴豆种仁是巴豆化学成分的集中所在,种仁含脂肪油34%~57%,蛋白质约18%。梁英等对巴豆油的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发现,其主要成分有亚油酸(52.96%)、油酸(15.23%)、棕榈酸(6.63%)及二十碳烯-11酸(6.70%)。另外,该研究还发现了可能与巴豆具有极强毒性有关的含量极少的物质,主要有古巴烯(0.31%)、1-乙烯基-1-甲基-2,4-二环己烷(0.16%)、2,4-壬二烯醛(0.56%)、2,4-癸二烯酸(0.99%)等。胡静等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分
析研究了巴豆及巴豆霜的石油醚提取物,发现炮制前后基本化合物的类型基本相同,只有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所变化,并发现亚油酸这一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须脂肪酸在巴豆及巴豆霜中含量高达55.90%和64.28%。亚油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共同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淋巴癌等癌细胞的生长。兰梅等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C)分析鉴定,发现了巴豆油中可能含有的芳香族化合物,其主要有癸酸、崁烯、葑醇、樟脑、异龙脑、龙脑等。Berenblum L在巴豆油中首次发现了佛波醇酯类化合物,Hecker E等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佛波醇酯结构与蛋白激酶C(PKC)的生理激活剂类似,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PKC在调节细胞的分裂、增殖、凋亡、迁移、黏附、炎症、肿瘤的发生以及离子通道调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故佛波醇酯结构可以作为自身免疫疾病、艾滋病、恶性肿瘤、手术移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脊髓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潜在的药物作用点。我们主要探讨巴豆油在急性卒中中的应用,故巴豆的其它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