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的“药辅合一”及其应用价值
药物制剂依赖辅料而存在。没有辅料,药物难以发挥应有的预防与作用,难以应用于临床。“药辅合一”是中药制剂使用辅料的重要原则,也是中药制剂区别于化药制剂的显著特征,在中药制剂中具有普遍性。研究“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阐发其科学性,对于丰富完善中药制剂学基础理论,指导现代中药新辅料、新工艺、新制剂的研发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初步总结了中药制剂中常见的“药辅合一”
现象及其物理化学基础,探讨了“药之为辅”与“辅之为药”的设计应用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实例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推动中药制剂学的传承与创新。
1、“药辅合一”的理论内涵
(1)从制剂学角度看,处方中某些药物的理化性质特殊,能充当辅料的角,充分利用其形、、气、味等理化特征以及分散、助磨、吸附、助悬、增稠等功能特征,辅助制剂的成型与稳定,这是辅料对药物疗效的被动影响,即“药之为辅”;(2)从学角度看,某些具有作用的辅料能改变其他药物的溶解性、溶出性、释放部位、吸收速率或吸收程度,协同增效减毒,这是辅料对药物疗效的主动影响,即“辅之为药”。
2、“药辅合一”中辅料的特点
“药辅合一”现象在中药制剂中极为普遍,这是由中药来源多样性、物料性质复杂性以及制剂工艺特殊性决定的。“药辅合一”中辅料有以下特点。
2.1、辅料一般具有药理活性
一般情况下辅料应是相对惰性的,且不影响主药药效的发挥与检测。但中药制剂中的辅料较为特殊,多具有药理活性。蜂蜜在蜜丸中同时兼有黏合、矫味与药效作用,在补中益气丸、二母宁嗽丸、麻仁丸、活血跌打丸中分别发挥补气、止咳、通便、止痛的作用;薄荷油在外用制剂中同时兼有促透与药效作用,在八仙油、保济油、清凉油等制剂中分别发挥疏风热、清头目、提神止痒的作用[1]。此外,传统辅料中的酒、醋、饴糖、米浆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2.2、内源性
制剂成型作用的辅料通常为外加物质。但对于中药而言,除含有作用的次生代谢成分外,还含有淀粉、果胶、几丁质等初生代谢物质以及动植物细胞组织,这些辅助成型的物质非外界添加,具有内源性特点。白芷、葛根、天花粉等富含淀粉的药物直接打粉,可作为半浸膏片的成型辅料,无需提取后另加淀粉成型。
2.3、“药”与“辅”的相对性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与疾病的特殊性,中药制剂往往具备多种功能主治。与之相对应,“药”与
“辅”的认定具有相对性,随疾病类型、给药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在白虎汤中,粳米煎煮后溶液的黏稠度大增,有利于钙离子的溶出及悬浮,增加钙离子的摄入而增效,以增稠、助悬为主[2];在丁香烂饭丸中,粳米粉碎后作为糊粉,有利于泛制成糊丸;在速止水泻冲剂中,粳米占制剂处方总量的63.8%,粉碎后既能作为赋形剂制粒,又能在开水冲服后部分糊化,黏附肠壁,辅助止泻[3]。
2.4、辅料使用与用药意图的相关性
不少中药制剂在使用时,需要使用酒、醋、茶、药液等辅料,一般地,这些辅料的功效与制剂的意图有很强的相关性,协同增效。川芎茶调散在服用过程中“以茶清调下”,改剂型成通天口服液后在处方中加入茶汤,均是充分利用了茶叶既能清利头目,又能制约川芎、白芷等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的特点,使药性平和,增强偏头痛的效果[4]。辽源七厘散使用时要求内服黄酒调服,是因为乳香、没药等树脂类药材粉末导致散剂润湿性差,利用黄酒降低胃肠液在这些药粉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散剂快速均匀分散,便于吸收。利用丸剂上焦疾病时,一般用水作黏合剂,取其易化;中焦疾病时,一般用稠面糊做黏合剂,取略迟化;而要使丸剂过膈而起效,一般用蜡做丸,取其迟化[5]。随着黏合剂黏合能力的增强,丸剂的溶散时间延长,起效部位逐渐下移。
3、制剂技术单元中的“药辅合一”及其物理化学基础
3.1、助磨
在粉体学上,对于不易单独粉碎的油性、黏性或弹性物质,或物料粉碎到一定程度难以继续粉碎时,往往通过添加另一种物质(常为表面活性剂),使其机械特性改变,易磨性能改善的现象称为助磨,所添加的物质称为助磨剂。中药中所含的树脂类、油脂类、高糖类药物粉碎困难,常温下,粉碎机做功产生的热量会使这些药物表面迅速软化甚至熔化,发生形变,黏附在粉碎设备上,严重影响药物的粉碎效率与设备的正常运转[6]。利用处方中其他药物作为助磨剂,可在黏物被研细的瞬间,迅速填充出现的新界面,防止了研磨受热后的变形及重新聚集,确保粉碎的顺利进行。例如,小金丸药材粉碎过程中,利用制草乌、地龙、木鳖子(去油)等粉材与乳香、没药、枫香脂等黏材共同粉碎,能在常温下实现全方药物的粉碎[7]。
3.2、填充
中药片剂中的半浸膏片与全粉末片充分体现了“药辅合一”的特。部分中药富含淀粉、植物
纤维等物质,粉碎后作为片剂、颗粒剂的填充剂,既充分保全了药效,又降低了生产成本,部分淀粉、纤维类药物还能辅助崩解。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8]收录的200个中药片剂为例,半浸膏片135个,全粉末片9个,占片剂总数的2/3以上。通过对所有半浸膏片与全粉末片中打粉药物的使用规律分析,名贵药材、含淀粉类药材、含挥发油类药材、矿物药及不入汤剂的药物较常使用,有三七等28味药物的使用频次超过5次。中药片剂类型比例及高频次用药见图1。
3.3、黏合
选择合适的黏合剂对丸剂的成型十分关键。根据药物粉体固有黏性的不同以及用药意图的不同,可以选择水、蜂蜜、药液(浸膏)、鲜药捣烂或榨汁。加水泛丸是利用水激发药物粉末固有的黏性而成型,这类药粉多含有糖类、皂苷、淀粉、蛋白质等,并可通过水温调节更为精准地调控黏性。对于处方中含有神曲、山药、陈仓米的糊丸,可不另加米糊或面糊,通过黏合剂激发这些药物的黏性而成丸,如茯苓菟丝丸。对于纤维类、矿物类、油脂类以及炒炭、制灰的药物,黏性较差,不易成型,可将处方中某些药物提取后制备浸膏,利用浸膏的黏稠性制丸成型,如枳术丸中用提取的荷叶汁泛丸。对于处方中含有的鲜药材,可将药物捣烂后制丸,如小儿黄疸丸将天冬、五味子、黄瓜捣烂制丸;四生丸将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捣烂研制丸。此外,依据用药功效选择黏合剂也是传统丸剂的一大特。例如,酒、醋为丸者,取其收散之气;泛半夏、南星,欲去痰湿者用生姜汁做稀糊为丸,取其易化;萝卜汁泛丸者,取其涌吐风痰之用;神曲糊为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为丸者,取其止涩[9-10]。此外,熊胆汁、牛胆汁、竹沥汁、乳汁等也作为黏合剂使用。
3.4、助干去油
中药浸膏不易干燥,尤其是含多糖类、皂苷类量较高的浸膏,由于极性成分多,分子间相互靠近缠结,形成复杂的分子间作用力,阻碍了水分的散失逃逸,导致浸膏在烘箱中不易干燥。喷雾干燥通过雾化器将浸膏分散成小液滴,使得水分子大面积暴露在热空气中,瞬时挥发,形成多孔状颗粒,实现快速干燥[11]。但不少浸膏的软化点很低,低于喷雾干燥的进风口温度,极易发生热熔性粘壁。实践经验表明,为了减轻粘壁程度,可以将原生药粉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