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进、退、达”考场作文导写及范文2篇【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 “退” “达”这三字包含 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 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概念阐释】要立足材料,进一步厘清三者概念的内涵。
1.“进”者向前一一即能以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态度攻坚克难,然而也应该考虑到冒 进的危害。
2.“退”者向后一一可理解为暂时性的蛰伏;战略性撤退;陷于困境的停滞等,“以 退为进”选择,也要警惕“躺平”“摸鱼”“摆烂”等彻底放弃式的溃退。
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 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 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1)从出名的童伶,倒仓门后无法再唱戏,退回到原点,其后跟王瑶卿从头学起。
(2)不给日本人演戏,回家种田,暂时蛰伏。
3.“达”者通达、豁达一一达,是看得透智慧和看得开(超脱,不纠结)的心态。注 意不能理解为和“进退” 一样是一种手段,更不要简单理解为“到达成功”,【思辨关系】人间至味是清欢演员表
(1)以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进与退。
(2)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收获达的智慧与心态。
【考场作文】稳泛沧浪空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清?浊?吾何为?这个不 朽的难题,至今仍振聋发腿。
“进”似乎是中国文人理所当然的选择。“学而优则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 奉“达则兼济天下”为圭臬。成功者比比皆是,如苏秦,一朝成名天下知,貂裘于金,门 庭若市。然而当黄金时代逝去,时局污浊,“进”成为“满腹不合的宜”。屈原一腔孤勇, 忠心直谏,却在社会背景下成为注定的悲剧。汨罗江一跃,虽成就伟岸人格,却也为生命 落下悲哀的句点。
因此,“退”虽为无奈之举,但仍是审时度势之后的理智抉择。一方面,“退”需要当 断则断的决心与魄力。阮籍、嵇康看似狂放,湎于老庄之学,但仍然身陷泥沼,心系国政。 《广陵散》终,实际未曾退隐的狂土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退”绝非躺平。 谢安蛰居数年磨炼心志,陶潜隐于田间成文坛之大宗。他们均非随波逐流之辈,而是在世 俗意义要外寻求另一种人生价值。
人生恰如于沧浪之水上行舟,进与退属实寻常。那么,如何在进退不定间守住初心, 活出通透人生?我以为,关键石于“达“达”,意为通达,豁达,它指向一种智慧,乐天 兼而有之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
进退之前,恰需要明辨时局的智慧,看得长远,看得明白晓畅,才能做出适宜的抉择。 柳
永于年少时大放厥词,困于一时意气,退而避于秦楼楚馆间,将鼎盛年华尽数付与“浅 斟低唱”。然而退则退矣,年老后他又囿于世俗眼光选择入仕,遭人耻笑“先拈针线伴伊坐”。 闹剧的铸成,正是由于在进退面前缺少对自身理性的观照与对时局客观地审视,少了一份 通达的智慧。
而当进退之局已成,则需要对已有人生境遇乐观接受,成就坦然而欢愉的人生姿态。 苏轼经乌台诗案身心俱损,悲哀有之,愤慨亦有之。然而此时虽不得已而退,祸事终已铸 成,哭之无益。“好竹连山觉笋香”“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无可避免的进退面前,专注于过 好当下,而非画地为牢,困于进退之举本身。进,则砥砺奋发;退,则处变不惊。顺进退 之势而为,此之谓豁达。
人生起伏不定,进与退皆常事。而在进退之间,怀揣“达”的智慧与气度,亦可“稳泛沧浪空阔”。
进退为基,通达为上
《论语》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费,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 也。”
向我们道明为人“进退”的即时性和辩证性,也晓喻我们为人要勤于进德修业,但我 窃以为,进退中蕴含着辩证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达”的自我实现中。
何为“达” ?孔子自言“从心所欲不逾矩”,追寻自我的心灵选择,实现自己的愿望, 抑或是达到圆融平和的境界。换言之,进退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表征或路径,但我们想 去的彼岸则是时代浪潮或个人内心已经锚定的。
在当下充斥着“工具理性”和“实利气氛围”(笔误?)的空气中,人们都希望不断前 进,而排斥鄙弃后退。但我们须知,后退亦是一种积蓄,整理衣衫,继续奔赴彼岸。韩愈 年少轻狂,这位曾经写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文坛大家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却 自负地认为“人未学而能”,最终八考六败方走上仕途,这看似是机会的浪费消耗,若不经 后退失利的反思,韩愈又怎会对“从师之道”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同样的,若没有为官初期 的郁不得志,困于幕府,韩愈又怎会深入土人,体察文章流弊,结交有识之士,最终实现 “古文运动”这个伟大的文学改革?人往往在前进时忽略脚下的足迹,眼中只有实利的目 标或心灵的彼岸,但后退可以使们获得全局的视野,审视一路的步伐,这又何尝不是一 种“进” ?
除却“进”本身的意义,“退”亦是清醒的选择,当“进”本身不产生正面意义上时, 靖节先生自
知无法对抗官场的污浊风气,便决然解印归田,在山水诗词的世界构建自己的 乌托邦,最终更加以隐逸诗人的身份被后世,何尝不是由退至达的典范?诉诸当下,“内卷” 风气甚嚣尘上,人人被迫进入永不停下的飞轮之中。们应该审慎对待,在自己身上革剔 去时代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暗面,正如尼采的号召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而如何平衡进退以至达,中庸说:“君子时中性也。”即选择恰当的时机,顺势而为, 将自己与时代的契机结成纽带,做到如此,方能“立义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定而后发, 发必中矣。”进退之间,彰显的是人的格局与视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你我历尽进退荣辱,皆能悠游顺逆之境!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