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世人眼中的“乐观”是如何炼成的?
苏轼总是给人留下豁达乐观的形象。可是苏轼心里很苦。
他诗词俱佳,有政治抱负,可是一直仕途不顺。他给自画像题词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接二连三被贬的地方。功业在此?在此吗?呵呵。真是可笑。苏轼摇摇头,笑着看给他作画的友人李公麟。
还能自嘲,哈哈,乐观呀!李公麟道。
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月光如水,“庭下积水空明”,恰似心中澄澈明净,“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神清气闲。
可是那夜,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之时。
乐观?豁达?
苏轼夜游赤壁,眼中景致全为自然之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还因此感慨时空自然之生生不息,人生所有不过转瞬即逝。所以,苏轼——乐观、旷达。
可是真是这样吗?他看到的是景,但心中装的却是其他:“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他想到的是三国曹操,想到的是赤壁大战;看到的是自然之景,想的全是政治!
他真的就积极乐观、豁达闲适吗?
不,不是的。他一直是矛盾的。他想做很多事,胸怀满腔政治抱负,却无处施展。但是命运总是悖逆而行,他一再被贬,能怎样?只能接受和适应。
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讲就是:生活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轼大概是这样的一种心境。
他的英雄情怀和政治抱负至老不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何等气魄、何等悲壮!
唯有把人生之苦历练、凝结,才能有如此的心境吧!
让人看到的乐观只是内心悲苦外泄的一种方式而已。
可能你会问:既然苦那就哭啊?白居易听了琵琶女弹的琵琶乐曲之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看,白居易人家难受了就哭了。苏轼怎么没见哭过?
原因之一就在于苏轼一直有一种英雄情怀
他夜游赤壁,想到的都是在战争中有雄才谋略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而再,再而三歌赋赤壁:“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他对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迷恋。
原因之二就在于苏轼有柔情一面如细密雨丝时时浇灌抚慰
他能读懂情人心中的俏皮情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他珍惜生活中亲情爱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原因之三在于他的智慧人间至味是清欢演员表
他能看透生活的本质,“人间有味是清欢”,懂得享受生活之乐,“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民以食为天”,吃肉(“东坡肉”)品茶,会享生活简单之乐。他知道英雄历史如烟,“浪沙淘尽英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知道唯有超然物外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这座山,灵魂就回得到解脱。他知道把握现在,做好此刻就是最好,他在被贬低修堤筑坝,带领民众劳动,与民为乐。
因此到文尾还是忍不住感慨:论千古文人心境,莫如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