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作⽂最鲜⼈物素材:苏轼--⼈间有味,⼼中有千帆
关注“语⽂阅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收到我们的⽂章。
⾼考作⽂最鲜⼈物素材:苏轼--⼈间有味,⼼中有千帆
在苏东坡看来,⼈⽣的每⼀段旅途都是值得的。在颠沛潦倒的贬官岁⽉⾥,虽然苦闷与不⽢时时席卷⽽来,但苏东坡却⼀直努⼒⽤乐观、旷达、诙谐的态度来排解胸中的苦闷。他排解苦闷的⽅式之⼀,就是美⾷。虽然被皇帝赶出了朝堂,他却迈步⾛进厨房,⽤⼀道道美⾷,记录着苦难⽣活中⼀件⼜⼀件⼩⼩的快乐。
在黄州:贫穷限制不了想象⼒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虽然名义上还在做官,但他却⽆权决定公事,甚⾄连俸禄都停发了。原来不曾为吃穿发愁的苏东坡,只能痛下决⼼节俭度⽇。他每个⽉都把所剩积蓄分成三⼗份,每天只花⼀份,还专门准备了⼀个⼤⽵筒,集中存每天⽤剩下的钱,留到有客⼈来时
再⽤。
然⽽,贫穷并没有限制苏东坡的想象⼒。随着⾃⼰⼼态的慢慢转变以及对贬官⽣活的适应,渐渐地,苏东坡⼜有了发现美⾷、制作美⾷的⼼情。他发现黄州的猪⾁⾮常便宜,可富贵⼈家却不屑于吃,普通百姓⼜不知道怎么吃。于是,苏东坡⽤猪⾁制成了⼀道美味。流传⾄今,就是⼤名⿍⿍的东坡⾁。苏东坡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做了这道菜,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在徐州,也有⼈说在杭州。但不管怎么说,这道菜的最终定型应该是在黄州。因为在这⾥,苏东坡不但动⼿做了美⾷,还把制作⽅法记了下来,将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层⾯:
东坡⾁
净洗锅,少著⽔,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莫催他,⽕候⾜时他⾃美。黄州好猪⾁,价贱如泥⼟。贵⼈不肯吃,贫⼈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家君莫管。(《猪⾁颂》)
“罨烟”“焰不起”,是说笼罩着青烟⽽不见多少⽕焰,也就是⽤很⼩的⽕来炖煮。让⾁⾃⼰煮熟,不要着急,等时间够了,味道⾃然鲜美。早晨起来吃上两碗,⾃⼰吃饱了谁也管不着。⼀副“⼀⼈吃饱,全家不饿”的⾃在与舒坦。如果不是发⾃内⼼的豁达和率真,⼜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谱?
苏东坡喜欢吃⾁,喜欢各种珍馐美味,但是,他并不⼀味强求⾷材的⾼档与味道的丰富。在⽣活并不
宽裕的黄州,他还制作过⼀道东坡羹。这道菜“不⽤鱼⾁五味,有⾃然之⽢”,⾷材除了⽶,只有蔓菁(类似于芥菜的⼀种块根植物)、萝⼘、荠菜这些最普通的蔬菜,调味料也只⽤⽣姜。在贬官的⽇⼦⾥,就地取材,随遇⽽安,正是东坡的饮⾷之道。
东坡羹
在惠州:我这个吃法,狗都不⾼兴了
宋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辅政的⾼太后起⽤旧党,苏东坡被重新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可是好景不长,元祐⼋年(1093)哲宗亲政,重新起⽤新党推⾏变法,苏东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岭南瘴疠之乡,对⽂⼈⼠⼤夫来说就是⿁门关。“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愁黄昏”,初到惠州的苏东坡,也有过有去⽆还、客死他乡的恐惧。
在当地官员的帮助下,苏东坡在惠州逐渐安顿下来。随着⽣活的稳定,他⼼中的悲伤、恐惧也慢慢被坦然、闲适所取代。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开始寻“猎物”了。惠州盛产荔枝,原来不怎么吃荔枝的苏东坡,在这⼉⼀下吃了个够,写下了著名的“⽇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就算常年被痔疮困扰,他也照吃不误。他还⾃制了⼀种“芝⿇茯苓⾯”,服⽤⼀段时间后,⽓⼒不衰,痔疮也逐渐好转。
荔枝
然⽽,当时的惠州毕竟偏远贫穷,除了荔枝、杨梅、龙眼这样的特产外,许多⾷材都很匮乏。据说惠州街市上⼀天才杀⼀只⽺,苏轼作为贬官,吃不起⽺⾁,只能让宰⽺的⼈把⽺脊⾻留给他。⽺脊⾻就是俗称的⽺蝎⼦,今天常见的吃法是炖或涮⽕锅,但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已经⽤⽺蝎⼦做烧烤了。烤⽺蝎⼦就是苏东坡发明的⼜⼀道菜。他在家信中把做法告诉了弟弟苏辙:
告诉了弟弟苏辙:
⾻间亦有微⾁,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之。终⽇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蟹螯,率数⽇辄⼀⾷,甚觉有补。⼦由三年⾷堂庖,所⾷刍豢,没齿⽽不得⾻,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也。然此说⾏,则众狗不悦矣!(《与⼦由弟》)
把⽺蝎⼦煮熟,趁热捞出,⽤酒和盐稍加腌制,烤到微焦即可。⽤⽛签剔上⼀整天,虽然只能吃到⾻缝中很少的⾁,他却吃得津津有味,就像吃螃蟹⼀样。他还不忘和弟弟调侃⼀番:“⽼弟你当官的时候天天吃⼯作餐,不管吃什么⾁,⼀⼝咬下去,都咬不到⾻头,怎么能体会到我啃⽺蝎⼦的乐趣呢?只不过我这个吃法,那些等着啃⾻头的狗都不⾼兴了……”
在儋州:谁也别来和我抢⽣蚝
谪居惠州三年后,朝廷再次打击旧党,把苏东坡贬到了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宋代有不
杀⼠⼤夫的祖训,被贬到远得不能再远的海南,已经属于极刑了。年过六旬的苏东坡,也觉得⾃⼰没有活着回来的希望了。他写信和⼉⼦们诀别,甚⾄打算买棺、挖墓,死后葬在海南。
毫⽆疑问,这⾥的⽣活条件⽐惠州还要艰苦。苏东坡在给好友的信中发牢骚说:“此间⾷⽆⾁,病⽆药,居⽆室,出⽆友,冬⽆炭,夏⽆寒泉。然亦未易悉数,⼤率皆⽆⽿。”这⾥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然⽽,经历过⼈⽣⼤起⼤落的苏东坡,已经懂得怎样尽快从失意中解脱出来。他很快就融⼊了当地黎族百姓的⽣活中,并再⼀次解锁了⾃⼰的烹饪天赋,⽤美⾷为海岛余⽣增添些乐趣。⼀天,当地⼈送给他⼀些⽣蚝。这送到嘴边的美味,怎么能拒绝呢?他直接来了个“⼀蚝两吃”:
剖之,得数升⾁与浆,⼊⽔,与酒并煮,⾷之甚美,未始有也。⼜取其⼤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慎勿说,恐北⽅君⼦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献蚝帖》)
⼩的和酒⼀起煮,味道鲜美;⼤的做成烧烤,⼤快朵颐。他甚⾄告诉⼉⼦苏过:“千万不要和别⼈说这件事,要是让北⽅的⼠⼤夫们知道了,他们都得学我,请求被贬到海南,来和我抢⽣蚝!”就算被贬到天涯海⾓,也要⽤诙谐幽默来化解苦闷,⽤⾃我解嘲来摆脱烦恼,这就是苏东坡。
烤⽣蚝
⼀个懂得好好吃饭的⼈,才是真正懂得好好⽣活的⼈。⾯对⼈⽣的困难挫折,有的⼈整天寝⾷难安,
有的⼈却还能安⼼地吃下⼀⽇三餐。在忍受了孤独寂寞的折磨,经历了对⼈⽣苦难的思索之后,苏东坡努⼒成为了后者。就像他在《⽼饕赋》(⽼饕,苏东坡的⾃称,可以理解为“吃货”)⾥写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饕”“先⽣⼀笑⽽起,渺海阔⽽天⾼”,他⽤⼀道道美⾷装点着⼈⽣,使⾃⼰⾛向旷达。
苏轼:⼈⽣何必纠结,想开便是晴天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有⼈曾说:每个中国⼈⼼中,都有⼀个苏东坡。作为中国⽂学史上⼤名⿍⿍的⼈物,他⼀⽣风⾬,过眼云烟,我⾏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的潇洒⼈⽣。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个⼈,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是苏轼;后半⽣,才是苏东坡。⽣活百般滋味,他⽤⼀⽣的时间,使它苦尽⽢来。
放不下的,就看淡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
——《念奴娇·⾚壁怀古》
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忧愁⽆处说,他来到⾚壁,看江⽔奔腾,惊涛拍岸,⼀时间胸怀⼤开,⼼中也渐渐释怀。
其实这⼀⽣,我们所追求的功和名、权和利,只不过是⼈⽣中的幻光。⼈⽣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活的坎坷与磨难,⼜算得了什么呢?
⼈⽣何必纠结,想开便是晴天。苏轼看开了,你呢?
得不到的,就释然
⼈⽣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鸿飞那复计东西。
⽼僧已死成新塔,坏壁⽆由见旧题。
往⽇崎岖还记否,路长⼈困蹇驴嘶。
——《和⼦由渑池怀旧》
⼈的⼀⽣,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的命运,我们在哪⾥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常,是⼈⽣本来的称谓。曾经亲密⽆间的两⼈,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可厚⾮,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放在⼼上。
⼈⽣充满了偶然,⽽我们则需要⽤⼀种必然的⼼态去⾯对这些偶然。
躲不过的,就⾯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头斜照却相迎。
回⾸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风⾬也⽆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总有风⾬,苏轼却不以为意。在⾯对⼈⽣的风风⾬⾬时,选择我⾏我素,有⼀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因为⼈⽣的风⾬和⾃然界的风⾬没有不同,都是⼀会晴天⼀会⾬天,习惯就好。
风⾬和⾃然界的风⾬没有不同,都是⼀会晴天⼀会⾬天,习惯就好。
⽣活有时候,就像泰⼽尔⼀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然界的⾬晴既属寻常,社会⼈⽣中的风⾬、荣辱得失⼜何⾜挂齿?
要离开的,就放⼿
⼀别都门三改⽕,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笑作春温。
⽆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淡⽉微云。
尊前不⽤翠眉颦。
⼈⽣如逆旅,我亦是⾏⼈。
——《临江仙·送钱穆⽗》
这是⼀⾸送别词。作者为挚友钱穆⽗送别所作。前半段“⽆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友⼈⾼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的⾃我写照。
⼈⽣如逆旅,我亦是⾏⼈。既然⼈⼈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中有太多的过客,不管你有多么的不舍,过客始终都是过客,总有⼀天会离开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放⼿。
忘不了的,就祝福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
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调歌头·明⽉⼏时有》
——《⽔调歌头·明⽉⼏时有》
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便些。
可不知为什么,两个⼈都在⼭东,这⼀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亮故意与⼈们过不去。世事岂能尽如⼈意,但求⽆愧于⼼。
⼈这⼀辈⼦,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但⽆论发⽣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得失了⽆忧,来去都随缘。
看不透的,就旁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人间至味是清欢演员表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写下若⼲⾸诗,⽽这⼀⾸,是最后的总结。
有时候,我们所得⾮所见,所见⾮所感,所感⾮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对错其实并⾮真正的是⾮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所遮挡,同时,⼜会受⾃⼰的好恶所左右。
很多时候我们⾝在局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不出来,但⾃⼰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所谓,当局者迷。
到不了的,就⼼安
常羡⼈间琢⽟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寓娘》
每个⼈都渴望⾝⼼的安顿。我们希望⽣活不再漂泊⽆定,内⼼不再恐惧、担忧,⼀切不再让我们如此疲惫不堪,但⽣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真正的安顿,是内⼼的安顿。⼼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都是流浪。
内⼼,波澜不起,那么⾃然可以随遇⽽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最有滋味的,是清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