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感情,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通过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时:1课时
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德育结合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设计亮点:1.以扩写诗歌为抓手,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2.通过对比,感受语言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虽然遗憾今天不能身临其境,但是李老师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感受西湖的美。请欣赏西湖十景。(齐声念十景名称)
西湖的美,四季各有不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吟唱西湖春的经典。下面,我们一起跟随白居易这位唐代著名诗人,一起到西湖边走走吧。
(出示教学目标)
2、习作分享,品味语言
(一)齐读诗歌,正音正字,明确节奏(律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没、行、堤:字音,板书)
(2)课前习作分享及赏析
1.岑云雄:过于简单,所以有缺漏;
          没有细致描写,没有画面感和美感。
    我站在钱塘江边,湖水涨得像堤岸一样平,白云就显得离地很低了。几只黄莺争着被晒到的树梢。哪里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花儿开得五颜六,眼花缭乱。长得低的草只能没马蹄。我最喜欢这里了,总是觉得玩不够。你看,那杨柳荫有多美的白沙堤啊!
2.  畔:有想象的情节,但有些想象不合理;
          游览线路有错;
          有描写但不够细致。
今天天气真不错呀,适合出去游山玩水呀,正好活动一下我这把老骨头儿了啊!
听说钱塘湖一带风景很好呢,就去那儿吧,话不多说,向钱塘湖进发。不一会儿,我就来到了西湖岸边上,他们说的果然没错呀!一眼望去,湖面上水波粼粼,站在岸边,听着流水声,轻风划过脸庞,顿时感觉心旷神怡呢。不远处,一只只黄莺叽叽喳喳地叫着,好似在争抢自己的地盘,此时,天上的浮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如果不仔细看,还真以为天与水没有界限了呢!真是“天连水尾水连天”啊!
看完湖,吧边来到了孤山山脚,抬头向上看,高高的孤山用它坚硕的身体直插云霄,一团团的白云围在它的腰上,像一扇通往异世界的大门。
绕过孤山,我来到了贾公亭,站在贾公亭上,望者玉似的湖水,突然,水面突然活跃起来,我疑惑地看着波澜泛起的地方,不一会儿,有一样条形的东西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仔细一看,哇!好大一条鱼啊!旁边不远处有一名老翁在钓鱼呢!
劳累了一天,我也该回家了。
3.陈语桐:描写细致,语言优美。
又一个春天。阳光轻轻地把手伸进了大地的衣襟,暖暖的风也携着柳条在湖边荡起了秋千,激起圈圈的涟漪。来杭州做官,怎能不欣赏一下(番)西湖的风光呢?我不由得停下了匆匆的脚步,缓步踱向前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部,湖面春水恰好刚刚与堤平,洁净的白云似一个个调皮的精灵,重重叠叠地蹁跹,同湖面的层层波澜连成一片。呀,真分不清哪里是蓝天的精灵,哪儿是西湖的舞裙。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叽叽,喳喳”(逗号用得好)一阵细丝般婉转的乐曲吸引了我的注意,是春姑娘在弹奏吗?哦,原来是几处早出的黄莺正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呀。
倏然间,一朵,两朵……千朵,万朵,所有灿烂的脸庞纷纷展开了青春的彩,似一只只袅娜的彩蝶,嬉笑着翩跹而来,逐渐将我淹没。连那株株矮小的青草,也似留恋那马蹄清脆的声响,轻巧地缠住了我们的步伐。
西湖的旖旎,还有百绿含华,绿草如茵,更不必说那绿杨柳荫下惹人醉的白沙堤,也许在默然中,季节的舞台,早已拉开了春天的帷幕。
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3)赏析中可能讲解到的知识点
1.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
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2.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的感觉。
(四)品读诗中妙笔,体会意境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出一些吗?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四、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诵读古诗 
五、对比诗作,感受古韵
1.写西湖景的诗歌对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西湖不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施的形象之美,令人向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2.学习炼字,感受语言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一字之师的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