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原文
《钱塘湖春行》课文原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初早新渐才阴
平莺燕欲能里
云争啄迷没白
脚暖春人马沙
低树泥眼蹄堤
3、行程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中了。体现了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词句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