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乡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 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释】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愔愔(yīn):寂静无声。刍:喂牲畜的草。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 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从暖树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6.诗词阅读
登越州城楼
[]王安石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链接材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著有《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还率领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任鄞县县令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王安石在鄞县时的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三年后告别鄞县,离任途中经越州(今绍兴),写下《登越州城楼》《登飞来峰》等名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一梦三年今复北的含义的理解。
7.诗歌鉴赏
采莲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周权
转棹收缗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芦花雪满溪。
注:缗:mín,网鱼的绳子。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渔翁因为________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字改成或者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请你谈谈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9.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为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本诗。
动与静虚与实留白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籍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翁卷
一天秋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来山上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丙)赠别
赵嘏(jiǎ
水边秋草暮萋萋,
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
一声歌尽各东西。
甲诗是课内学过的,请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阅读乙、丙首古诗,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 )。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B.雨中草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字的妙处。
18.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字改成或者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请你谈谈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9.古诗阅读
喜雨
[]朱曜
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眠。
笑摘园蔬漉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夜
[]项安世
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注释】牸():母牛。漉:滤。
两首诗都写,所描写的场景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著:吹入。等是:等于。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刚刚齐平。向阳的树
2)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2. 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由此可见时间推移是全诗的线索。